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
晚唐诗人韦庄,一生至少参加了4次科举考试,年近60岁才考中进士。
我们今天要读的《含山店梦觉作》,就是他在第3次落榜后客居外地写的一首诗。
这首诗看似很直白,但是感情很含蓄,尤其是次句。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次句隐藏了什么样的感情。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江南您看,这首诗是不是非常简单?
每一句都很容易理解,这就是一首普通的思乡诗。
其实不然,这首诗的感情非常复杂。
在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要先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这非常重要,否则就不能完全读懂诗人的感情。
先看诗题,也很简单:在含山的一个旅馆中,梦醒之后所作。
有两个问题很容易误导读者:
(1)含山在什么地方?
很多人都认为,含山是指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
其实不对。
首先,虽然韦庄漂泊过很多地方,但是从他的旅途看,并没有路过含山县。
其次,含山县与江南就只隔一条长江,诗人为什么会做“江南梦”呢?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诗题中的“含山”并不是指安徽的含山县。
其实,在山西运城市闻喜县有一条含山路,诗人第三次落榜后刚好就经过了这里。
(2)诗人的家乡在哪里?
我们知道,韦庄是长安人。
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做“江南梦”呢?
这也需要我们仔细查查原因很简单,黄巢起义以后,诗人为避战乱,在浙江衢州重新安了家。
诗人第三次参加到长安参加科考,就是从浙江衢州出发的。
可见,诗人梦见的是浙江衢州的家乡。
好,理解了这两点,我们再来读诗。
江南1、曾为流离惯别家。流离,流转离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曾经因为流转离散,习惯了离别家乡。
这句话很好理解。
诗人之所以习惯了离别家乡,是因为“流离”。
流离,是指流转和离散。
诗人为什么会流转?又是和谁离散呢?
这也需要我们查他的生平。
公元年,诗人二次应举不第,正值黄巢起义,与弟妹失散,为躲避战乱,举家离开长安赴洛阳,后来又辗转到浙江衢州。
您看,诗人愿意习惯离别家乡吗?
很显然,诗人因为战乱不得不离开家乡,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诗人为什么要写自己“惯别家”呢?
是在为后一句做铺垫。
2、等闲挥袂客天涯。等闲,轻易。挥袂,挥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轻易地挥手,在天涯作客。
您看,诗人离开家乡与一般人不同。
古人离开家乡,一般都会很伤感,但诗人呢?
“等闲挥袂”,看起来很轻松,很潇洒,没有一丝愁绪。
但诗人为什么会“等闲挥袂”?
就是因为“惯别家”。
已经习惯了,所以这一次离别也觉得很普通,没什么大不了。
很多人读到这里,容易忽略一个关键问题:既然诗人已经“惯别家”,而且离开家乡时很轻松,那么诗人为什么又会回想起离开家乡的这一幕呢?
按正常人的心理,越是平常的事情,越不容易被记起。
对吧?
我们继续读后两句,看看诗人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自己离开家乡的情景。
3、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起来,起床。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灯前睡了一觉,梦到了江南的家乡;心中惆怅,起床后看到了山月已经西斜。
这两句话理解起来也不难,但是很值得推敲。
诗人为什么会产生思乡情?
这个答案很简单,因为诗人做了一个思乡梦。
那么我再问您:他思乡就思乡呗,为什么会想起自己离家时“等闲挥袂”的动作?
这个动作很普通啊,又不是一次两次了,他早就习惯了离别家乡,为什么这次他偏偏要想起呢?
很显然,这一次有和以往不一样的地方。
哪里不一样?
原因就是,他这次离家的目的与以往不同。
他这次离家是为了参加第三次科考,也是定居浙江衢州以后的首次科考。
我们再回头看,诗人为什么会“等闲挥袂”地离开家乡?
这一方面是因为习惯了离开家乡,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满怀希望,他认为自己考中的可能性很大。
但很可惜是,他这次又没有考中。
再加上刚才做了一个思乡梦,所以他才很自然地想起自己离开家乡时轻松自信的状态。
他不仅想起了自己离家时的情景,更想起了以往因为战乱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情景。
您看,他心中有三种感情的交织:应举失败的痛苦之情,思乡之情,还有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但是他能马上启程回家吗?
显然不能。
您想想看,地方割据,战争不断,诗人为什么不找个地方安安稳稳过日子,还要考进士呢?
可见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非常强烈。
既然出来了,自然要找一找出人头地的机会,对不对?
他之所以从长安转到山西,正是为了到河东道投靠郑尚书。
应举失败,又不能回家,所以他才想把对亲人的思念寄托给明月。
于是起床,结果才发现月亮已经西斜,无法再为他传递思念了。
诗人心中的痛苦,又增加了一层。
我们回顾这首七绝,如果没有次句的“等闲挥袂”以及首句的“惯别家”,那么这首诗就是一首很普通的思乡诗。
这个本不应该成为习惯的习惯,本来一直隐藏在诗人心底,没有被揭开。
但是,诗人的科举再次落榜,再加上夜里的思乡梦,突然唤起了诗人对这个习惯的思考。
于是,诗人科举失败的痛苦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三种感情突然喷涌而来,对诗人形成了巨大的心里冲击。
这就是诗人惆怅的原因。
是不是很含蓄?
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诗人的写作背景,不仔细推敲诗人这个不正常的习惯,那我们就很难读懂诗人的感情。
#唐诗#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站在诗人的角度来读诗,我是沉于古诗,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