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一夜进入速冻模式的小编,依然坚守在岗位为大家更文,冲着这份敬业精神,是不是值得小伙伴们点个赞……天气虽然寒冷,但阻挡不住大家的求知欲,筹谋良久的汉代玉器探秘之旅今天就给大伙安排上!
请搭乘时光机前往目的地:20多年前轰动全国的巢湖“曲阳君胤”汉墓(即北山头一号墓)。
巢湖巢湖汉墓博物馆
“曲阳君胤”是江淮之间一座保存完整的较大型墓穴,是研究西汉早期墓葬制度和诸侯王用玉的优秀范例。“曲阳君胤”墓出土数量可观的美玉,质地有和田玉、水晶、绿松石。从功能看有礼仪玉、装饰玉和生活用玉。玉器的造型和纹饰既传续了战国晚期的风格,又创新出许多新的内容,展示出汉代玉雕的鬼斧神工。
这些玉器的问世,为我们研究西汉前期的玉器特征、制作工艺和用玉思想提供了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玉印章
01
随葬玉器种类多品位高
巢湖,位于江淮丘陵南部,濒临长江,坐拥巢湖,被誉为“三水之都”。巢湖历史悠久,《尚书·仲虺之诰》:“成汤放桀于南巢。”秦统一全国后,置巢县,属九江郡。汉属庐江郡。享誉海内外的史前玉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就坐落在其境内(年8月以前,含山县属巢湖市管辖)。
年,考古工作人员在巢湖北山头清理一座土坑木椁墓,命名为M1。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各类器物共计余件(套)。随葬品中有一玉印章印面文字为“曲阳君胤”,曲阳为地名,君胤为墓主之名。[1]从墓葬规模以及随葬铜器、玉器、漆木器的种类和数量看,墓主可能是皇亲国戚或因功劳受赏的男性权贵,其去世年代应在汉武帝之前。
镶玉铜熏炉
玉器是“曲阳君胤”墓发掘的主要收获之一,共41件,80%出自棺内。部分器物受到一定程度的沁蚀,显现出黑褐色、黄褐色斑块和灰白色斑点。出土的玉器种类繁多,玉材有和田玉、水晶、绿松石,其中绝大多数为和田玉,和田玉的大量使用,标志着西汉玉器业的兴旺发达。
从功能上看,分为礼仪器、装饰玉、生活用器三大类,其中装饰玉占据了全部玉器的大宗。这批玉器的玉料产地,根据我国矿石分布地点来看,汉代的和田玉均产于新疆和田,绿松石产地来自湖北郧县、竹山县、郧西县,水晶可能来自江苏东海。
“曲阳君胤”墓随葬的玉器不仅种类多,品位高,而且制作工艺上乘,有些器物比较罕见。器形大小皆有,有的庄重浑厚,有的小巧精致。有些器物用隐起的手法雕琢,装饰品中比较流行镂雕技法,器型精致美妙,多见镶嵌工艺。
镶玉片漆罐
02
继承楚式玉风格又有创新
“曲阳君胤”墓出土的玉器种类绝大多数在汉以前都曾出现过,从战国晚期经秦延续至汉初,仔细明辨其造型和纹饰特点,呈现出明显的楚式玉风格。
纹饰中的“熊纹”,源于传统楚文化中抑或更早的远古传说,楚文化中楚人崇拜熊的思想十分明显,许多楚王名号都冠以“熊”字,应是楚人以熊为至尊王者的观念直接表达;[2]柿蒂纹,是由战国楚国器物装饰桃心纹(连体双凤的简化)发展而来;[3]龙、凤纹是楚文化的代表,是楚人崇龙喜凤思想的鲜活表现。
从雕刻技术方面,高浮雕、浅浮雕、减地隐起、镂空、掏膛、阴线勾勒,都能在东周楚式玉器上见到。楚文化中典型的龙首璜、龙凤璜、虎座凤架鼓、虎座鹿角形器、虎纹铜钲等美术精髓被汉初的江淮楚地人们吸取。由此可见,楚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没有随着楚国的灭亡而消失,而是延续于后汉代,并为汉文化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基础。
龙首玉璜
龙首玉璜
江淮汉初玉雕继承战国楚玉雕的精华,又继续前行,创新出与前朝不同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器物本体、雕刻技法和纹饰的变化上,如玉卮在西汉以前没有发现过,西汉出土数量也是屈指可数。玉卮上雕刻的各式纹样,既表现出汉代刀法的苍劲、粗犷与流畅;又表现出细致的雕刻工艺“游丝毛雕”,如玉面宽仅为4.4厘米的A型玉环上正面刻琢出熊、虎、鹿、怪兽和花草纹,站立的熊、或奔跑或蹲伏的虎、奔走于花间的鹿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背面雕刻六条云龙,优美、生动。
玉卮
A型玉环正反面
由此可见,从西汉开始,玉雕进入一个“自我”的领域,除部分器物形制相同外,多大胆地创造出独特的风格。[4]如口部镶嵌铜扣的粉盒,盖顶中心饰一同心圆,内琢刻三只变形蝉纹,圆心外浅浮雕柿蒂纹,外环以微凹的带状纹一周,外圈等距离刻四只首纹,内外区间满饰蚕纹,边缘阴刻十二只变形鸟纹;盖壁雕卧蚕纹一周;器壁采用隐起的技法雕刻四只兽首,兽首间双线琢勾连卧蚕纹。玉环和玉粉盒均制作精巧、纹饰繁缛,线条纤细优美、画面舒畅大方,散发清逸脱俗、自由奔放的艺术气息。
玉粉盒
B型玉环
03
组玉佩象征墓主人身份高贵
“曲阳君胤”墓还出土了一组随葬的玉组佩,覆盖于人头部、胸部和脚部,由璧5、璜15、环2、玉佩2、玉管1、玉鸟形饰1、玉桃形饰1共27件玉佩饰构成,其中玉璜15件、玉璧5件,成为组玉佩的主要部件。
安徽长丰杨公战国末期楚墓M8中也发现一组组玉佩,由5件玉璧及两件玉佩构成,有秩序地摆在内棺墓主的头部、胸部和脚部。“曲阳君胤”墓与战国末年杨公M8组玉佩中用璧都是5件,很是巧合,而玉璧在整套组玉佩中起着关键的提纲挈领作用,玉璧是重要的礼器,六瑞之首。
5件玉璧的出现可能不是偶然现象,应是与身份相称的数目。周礼规定“卿大夫用五鼎四簋”,杨公墓M8为楚国大夫一级的贵族或官吏,那么西汉初年的“曲阳君胤”墓,继承楚制,用五件玉璧组成组玉佩来显示身份,是有可能的。那么,顺理推测墓主可能是大夫一级的权贵。
桃形玉佩
玉贝
玉管
组玉佩是中国古代特殊形式的重要礼仪玉器,集瑞玉、礼玉、佩玉、组玉于一体,广泛使用、制度严格、等级明显。同一时期,身份越高贵,社会地位越高,拥有的“组玉佩”结构越复杂越长,佩饰构建数量越多。身份低的人,佩饰就变得简单而短小了。
这种现象也与当时贵族间标榜的步态有关,身份越高的人,步子越小,走的越慢,显得气派出众,风度翩翩。而长长的组玉佩不便疾行,正和这一要求相适应。因此当时有“改步改玉”或“改玉改行”的说法。意思是说,要改变步履的快慢长短,就要改变其佩玉的贵贱等级,从而意味着地位的改变。
自古以来,社会高等级人群与珍贵物料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的占有关系,“君臣佩玉,尊卑有度。能拥有和使用组玉佩的人,一定是当时的社会统治阶级。”[5]
凤形佩
玉带钩
04
管窥西汉早期的诸侯王用玉制度
西汉初期玉器最能够反映地位、身份不同的等级观念。迄今为止,西汉玉器主要出土在诸侯王及亲属等贵族墓葬之中,出土玉器较多和比较重要。[6]
西汉早期代表性遗址有江苏省徐州北洞山楚王墓、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陵、安徽省巢湖北山头一号墓、山东省长清双乳山刘宽墓(M1)、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等。这一时期玉器的功能可分为装饰类、葬玉类、礼仪类、日用及陈设类。在这些玉器中,能够集中反映墓主的等级身份和使用制度的是玉衣等殓葬玉、组玉佩和玉璧。
刀柄饰
西汉前期出土玉璧较多的墓葬有徐州狮子山刘戊陵墓24件,广州南越王赵昩墓69件,巢湖北山头1号汉墓出土6件玉璧,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2件。考古专家推测随葬20块以上的玉璧可能是西汉诸侯王墓玉璧的随葬制度。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决定了可用玉璧的数量,诸侯王一级的数量最大,且远高于其下所有等级。[7]而异姓列侯很多时候随葬的玉璧少于这个数字,仅几件而已。
学者王恺、王凌在《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提出玉璧分为两种:墓主人所拥有的质地较好的璧和下人使用质地较差的璧。[8]玉衣使用的规定,在《汉旧义﹒梁竦传》有记:“王候葬,腰以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匣,下至足,缀以黄金缕为之。”表明西汉诸侯王和列候皆可使用金缕,而有关西汉皇帝和其他等级贵族使用玉衣的规格不见记载,考古发掘的玉衣数量有限,而且只存在于少数大型墓葬中。
西周时期出现的组玉佩能够体现身份等级,具有礼玉性质,西汉早期仅见于诸侯王和列侯墓。玉衣是皇室、诸侯王和高等级贵族的敛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一般中小型汉墓中几乎不见。
龙兴玉觽
西汉初期的玉器上承先秦,并对不同地区的玉器制作工艺兼收并蓄,展现出汉代玉器高超的生产水平和雕琢技艺。“曲阳君胤”墓出土数量可观的美玉,见证了汉代玉器的风采,为汉代文化的研究和汉代玉器艺术的鉴赏提供宝贵的实物资料。
参考文章
[1]巢湖汉墓丨文物出版社
[2]巢湖北山头汉墓出土玉卮及相关问题丨文物研究
[3]从双凤纹到柿蒂纹丨故宫文物月刊
[4]古玉鉴定二十讲丨吉林出版集团出版
[5]汉唐之间组玉佩的传承与变革丨考古与文物
[6]四件西汉玉雕之我见丨海峡两岸古玉学会议论文专辑(Ⅱ)
[7]汉代玉璧的随葬制度丨中原文物
[8]西汉楚王刘戊墓及出土玉器丨收藏家
(本文转载自收藏拍卖杂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