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A读《晋书》系列文集《晋书笔记》之读《晋书帝纪第一》之五篇文:小A斯蒂芬原文: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诏帝屯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太和元年算是魏明帝曹叡即位的第二年。曹叡在黄初七年夏天即位,当年应该是没有改年号。所以太和元年是他即位后的第二年。在这一年六月,曹叡下诏以司马懿屯兵驻守于宛县,让他都督荆州豫州的所有军事。这是委以了重任。原文: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这一段开头说的是,当初关羽北伐失利,败走麦城的时候,孟达为蜀将与刘封在上庸驻守。关羽当时派人向他们求救,可是孟达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的理由没有去进行救援。结果导致关羽被杀。后来刘备震怒,孟达以此惧怕就背蜀投魏。孟达投降魏国之后,魏朝给他优厚的待遇。司马懿却认为孟达言语狡诈不可信任,马上就进行了谏阻,但是却都不被采纳。于是魏文帝曹丕就以孟达担任了新城太守,并封他为侯爵,给了他假节的特权。结果,孟达却一方面连接吴国又加强改善与蜀国的关系,密谋图霸中原。蜀国丞相诸葛亮非常讨厌孟达反复无常的行为,又担心他会成为蜀国的祸患。他知道孟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矛盾,就想要利用这种矛盾,促成自己的事。于是诸葛亮就派遣郭模前去到申仪那里诈降,并故意将孟达的计划泄露出去。原文: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孟达知道自己的计划已经泄露,就打算尽快举兵发动事变。这正是司马懿害怕的事情,于是就给孟达写了封信,说道:“将军从前抛弃刘备,将自己委托给魏国,魏国也委任将军以守卫边疆这样的重任,任凭将军处理谋图蜀国的大事,可谓是心如白日一样的光明磊落。蜀国中不管是愚蠢的人还是聪明的人,都对将军您恨之入骨。诸葛亮想要离间我们,但又苦于没有门路。郭模所说的话,并不是小事,诸葛亮岂能轻易的泄露给他然后又令我们知晓,这个是很容易就会明白的道理。”孟达得到这封书信心中高兴,于是就放松了警惕,开始犹豫不决。原文: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于是,司马懿秘密的率兵前去讨伐孟达。诸将领都说孟达与吴蜀这二个国家暗中交往,应该先秘密观望他的动向伺机行动。可是司马懿说:“孟达是个无信义之人,这时候正是他们相互疑虑的时候,应该趁他还没有下定决心的时候解决这件事。”就这样,司马懿下令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八天就赶到孟达的城下。这时候,吴蜀两国分别派遣将领来到西城安桥和木阑塞想要救援孟达,都被司马懿分派诸将进行了抵御。原文: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当初,孟达给诸葛亮写信说道:“司马懿所驻守的宛城距离洛阳八百里,距离我的上庸城一千二百里。当司马懿听到我举事的消息后,应该先表奏天子,往来反复至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到那时候我已经坚固好了城池,军队也足以应对了!而且我城池所在的地方水深势险,司马懿必定不会亲自而来,他派任何的将领来我都不害怕!”等到司马懿的兵马军临城下的时候,孟达又给诸葛亮写信求救,说道:“我举事不过八日,司马懿八日兵到我的城下,为什么会如此的迅速呢?”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又在城外修建栅栏以自守。司马懿亲自渡水破坏了栅栏,直接来到城下,分兵八路攻打城池。十六天后,孟达的外甥邓贤和属将李辅等人开门投降。于是,司马懿将孟达斩首,把首级送到京师,俘获了一万多人。然后,司马懿就收军返回宛城。原文: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于是劝诫百姓务实农桑,不要浮糜浪费,南方的百姓都很高兴愿意归附魏国。当初,申仪长时间的在魏兴郡做太守,在边疆上很有威信,有些自大。于是他就经常以秉承皇帝旨意的名义私自刻制官印,授予了许多这种假的印信给别人。等到孟达被诛杀之后,申仪心中也有些疑心自己的事情会败露出去。当时,各地郡守因为司马懿刚刚打了胜仗,就都纷纷带着礼物前来表示祝贺,这些礼物司马懿全都收了下来(表现出一种和贪财的样子),并且还让人去向申仪暗示应该来送礼物。可是当申仪来了之后,司马懿却问他私刻印信的事情,并将他抓起来,送到京师洛阳。原文: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司马懿又将孟达投降的属下七千余家迁徙到幽州去定居。蜀国将领姚静和郑他等将帅又率领七千余人前来投降。当时,边境各郡新归附的百姓大多没有户口,魏朝想要加以核实,于是就叮嘱司马懿到京师来一趟,天子(魏明帝曹叡)好向司马懿访问这件事。司马懿回答说道:“我们的敌国用严酷的法律来约束百姓,所以百姓才抛弃了敌国来投奔我们。我们应该以宽宏的方法来为他们制定纲领,这样他们自然就能够安居乐业。”接着,魏明帝曹叡又向司马懿追问我们的两个敌人吴国和蜀国,哪一个更容易讨伐,我们应该先讨伐谁?司马懿回答说道:“吴国认为我们中原不习惯水站,所以才敢散漫的屯驻在东关。但凡攻击敌人的战争,必然要扼其咽喉而捣其心脏。夏口和东关,正是吴国的心脏与咽喉。要是能以陆军攻打皖城,吸引孙权在东关的兵马去救援皖城。然后我们派遣水军前往夏口,趁其虚弱的时候攻击他们。这就像神兵从天而降的态势,一定会攻破吴国的防线!”这里的“东关”就是吴国设立在今安徽含山县西南部濡须山上的一处要塞。建安十六年,孙权接受大将吕蒙的建议,在濡须水要冲地带建立濡须坞水口的要塞,并派兵长期驻守。后来诸葛恪又在濡须山上建立了东关要塞。东关北控巢湖,南扼长江,是吴、魏争霸的要冲地带,一直到南北朝时期仍为军事重地。皖城就是今天安徽省潜山市,他是一个县级市,由安庆市代管。三国时期属于庐江郡。夏口就是今天湖北省武汉市的汉口,是汉水、长江交汇的要冲地带。赤壁之战后,孙权在这里建筑夏口城,多以宗室驻守此地,可见其军事地位尤为突出。从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司马懿以陆兵先攻打皖城的想法,实际上是以中原魏国陆兵强于吴国的优势,来切断从东关到夏口的救援一线。再以水兵攻打夏口,实现侵吞江夏的目的。好了,今天《晋书》就先读到这里。再见!小A斯蒂芬发表于年5月5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