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走进位于陶厂镇的含山县绿野供销合作社粮食加工车间,工作人员正紧张有序地进行作业,忙得热火朝天。而在车间一角,打包好的余袋“小红稻米”码得整整齐齐。车间内,陶厂镇铜庙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李立正与村党总支书记黄智田一起检查着“小红稻米”的加工、包装情况。“‘小红稻米’可是我们的‘心头肉’。”李立笑着说,“这是我们村集体自种自养的特色农产品,大家都付出了很多心血,所以格外上心。”据李立介绍,去年他在走访村民时,曾多次听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普遍种植一种红色的稻米,口感好、营养高,一些老年人提起来都十分怀念。“我们那时候都叫‘十月寒’,因为要到十月份天气寒冷的时候才收割。这米很好吃,就是现在比较少见了。”家住陶厂镇西山村的龚玉云老人回忆说。为啥从上个世纪的流行到现在的比较少见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李立特意请教了村里的种田能手、种田大户还有科技特派员。原来,红米种植难度大、亩产量也不高,过去农民可选择的余地不多,种啥也是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出现,农民要追求粮食产量、大户要追求经济效益,导致红米渐渐退出了舞台,从当地群众的饭碗里渐渐消失。“超市里也有卖红米的,就是比较贵,一般舍不得买来吃。”龚玉云笑着说。“物以稀为贵!”李立经过多方调研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继续向种田能手请教、和村两委班子交流,最终于年5月份,由村集体自种自养70亩“小红稻米”,小范围进行先期尝试。“为了确保品质,我们特意从合肥一家种子公司找到了本地过去所种的红米品种,全过程采用‘古法种植’,即不施化肥、不撒农药,生产过程中人工插秧、人工除草……”李立介绍起“小红稻米”的种植,如数家珍,“我们自己种了以后,才明白为啥老百姓都说这稻米‘难伺候’——人工管理需要非常精细,自身稻竿比较高、比较细,也容易倒伏。”据李立介绍,由于第一次种植,加上今年高温干旱天气影响,今年的“小红稻米”亩产量略低于预期,达到了亩产余斤成品米的产量。“还是值得的!”李立说,“种植‘小红稻米’既有当地群众的情怀加成,也有红米自身的营养加成,最后再算一算经济帐,首次尝试种植非常成功。”据了解,红米营养价值高,具有补血、降血压、降血脂等功效,非常契合当下人民注重饮食健康的需要。付正前是陶厂镇远近闻名的种田大户,过去也有不少人问他有没有红米卖,结果都让人遗憾。听说了铜庙村“小红稻米”上市后,付正前第一时间购入了斤。“为了保证最终的成品口感好,我们在加工前自费购买了市场上的四五种红米,会同村两委班子、科技特派员、加工厂技术人员等边吃边对比边交流,以调整我们的加工工艺,保证‘小红稻米’营养不流失、口感也很好。”李立介绍说。出于对产品品质的信心,铜庙村将“小红稻米”的单价定在了7.5元/斤的适中价格。李立介绍说:“这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5万元以上,红米亩产量低,但亩产值却高出正常稻米多元。没有形成大规模种植是因为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没办法实行机械化种植,人工成本较高。我们希望‘小红稻米’的出现,能带动一下大户的积极性,我们也将围绕‘小红稻米’精益求精做好品牌建设,力争让‘小红稻米’成为‘含山大米’旗下一颗耀眼明珠。”(李佑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84.html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