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与美学是“中国玉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现提出这个论纲式的文章以求教于专家、同仁们。作为中国文化之独特文化现象的“玉”的审美价值,学者曾卫胜在玉委会会刊上发表的《玉与美学论纲》一文中,为我们介绍了玉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玉蚕纹璜战国长9.9厘米端宽2.2厘米玉璜新石器时代年安徽省出土体现现实世俗的审美情趣和娱乐性
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到西周、春秋的大量装饰用玉、殉葬用玉,除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加工水平外,更多地突破了礼仪用玉的制约,充分体现现实世俗的社会生活气息。如《诗经卫风木爪》:“投我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郑风妇曰鸡鸣》:“知子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情人间互赠信物已广泛用玉(琼、琚、杂佩)。说明西周时玉已从神物的地位向审美的本质地位回归。
玉九节琮良渚文化高22.1厘米至战国秦汉时代,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玉器不断增多。如杯、盒、枕、手杖、剑柄头、辟邪玉器等等。特别是唐宋时代,佛教的兴起,佛教题材玉器的出现和陈设文玩玉器的兴起,使玉器的世俗化、艺术化乃至高品化发展了一大步。玉的娱乐文玩性得以发扬光大,所以宋代文人题材的玉器,花、鸟、植物、图画故事性玉器的出现,说明了玉器本身的发展以及受其他艺术形式的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玉玦新石器时代安徽省含山县出土玉兽面纹璧战国径25.2厘米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创造性的影晌。
(1)从形制上,玉器作为造型艺术的先驱,创造出的各种器型、纹饰直接影响了中国雕刻艺术的发展。
由于宗教祭祀的需要,夏商时代祭祀活动场面不断扩大,内容不断丰富,作为神物的玉器因玉材的日趋稀少,体量又小,不能满足宗教祭祀的需要,所以孕育出青铜器补充玉器的不足。随着铁器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原始宗教的衰退,青铜器也逐渐消亡,于是在汉代玉器工艺风格的影响下,巨型石雕艺术得以兴起和发展,到唐代已形成风格独特、分布广泛的石雕艺术。
玉坐人红山文化高14.5厘米宽5.7厘米秦朝黄玉虎纹璜(2)在纹饰和工艺上,玉器的纹饰雕刻、琢磨等工艺的成熟,直接催生了甲骨刻字、青铜器铭文的产生。
中国文字的产生也许就源于玉器纹饰,之后演变发展而来的书法、绘画艺术更是无不受到玉雕艺术的影响,至宋、元、明、清,书法、绘画艺术发展到鼎盛时,又反过来影响玉雕艺术的发展。
汉朝黄玉蚕纹璧汉代玉夔凤纹樽(3)在精神上,玉的象征意义被先秦儒家理论化、系统化,并贯穿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系统中。无论是道德、典章制度、语言文字,还是诗歌、戏剧、小说等等,都有玉的美好形影。
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优美而高贵的载体,玉传承几千年,并一直散发着美好的光辉。玉的审美价值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各个艺术形式,可以说起了一种思维方式意义上的影响力作用。于是,用李约瑟博士的话说就是:“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多年来,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家、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9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