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淮楼,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坐落于淮河岸边的建筑。而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却有一座位于长江边上的城楼,被称为“镇淮楼”。

为何离淮河数百公里远还称为“镇淮楼”呢?一种说法据《直隶和州志》记载:南宋时期金兀术侵犯和县,破城而入,大肆屠杀军民。乡豪、进士赵霖带领镇淮军(即乡兵)拒不投降,利用黑夜突围,后抓住战机,收复和州城,受到南宋朝廷褒奖,任其为和州镇抚使兼知州。故后人称“谯楼”为“镇淮楼”。

第二种说法是和县当江淮水陆之冲,历来为军事要地,凡进军江南者,多由和县横江渡大江,取采石,指向金陵。因此,有人认为“镇淮楼”是泛指淮河以南区域的保障。这里的“淮”并非指淮河,而是指地势险要的淮河以南区域。

镇淮楼,又称谯楼、鼓楼。历史十分悠久,始建于北宋时期,历代重修。目前规模为清光绪年间知府罗锡畴修复、扩建。城墙用一尺长方的石砖砌成,经历数百年。在那斑驳破损的砖上,依然清晰可见“光绪辛卯春”、“知州罗锡畴督造”字样。

从南门参观展览,只见那“镇淮楼”三个隶书大字镶嵌在朝南门楼上,高高的青砖台基上建有城楼,城楼为双层楼阁,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楼上有清代人题写的“江天一柱”匾额,以及楹联一幅:“披襟向前,快哉此风,那堪称雄,登楼高呼太祖在;凭栏仰望,皓然明月,谁与共醉,隔江招手谪仙来。”城楼下正中拱形门洞,宛如城门。平台两边,有登楼石级。

镇淮楼也是见证和县人民保家护土的一座丰碑。和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吴楚长岸之战到年的渡江战役,战事不断。而镇淮楼更是守护和县的焦点。在保护家乡,护卫乡土的斗争中,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其中被誉为“最美抗日女兵”的成本华就是在这里被日本鬼子残酷杀害。抗日战争爆发后,成本华与许多爱国青年一样,积极参加保卫家乡的抗日救亡活动;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被日本鬼子杀害前押往镇淮楼城门口城墙下,鬼子给其拍了照。照片上成本华面对敌人露出的是那无所畏惧的微笑,是那轻蔑嘲讽的微笑,这书写着民族的气节,表达出想要征服中国根本是不可能的。

漫步于今日的镇淮古街,两边商铺林立,人群熙熙攘攘。而镇淮楼依然静静耸立,默默守护着脚下的这一片热土,一方人民。

备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49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