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7月15日刊发文章
报道了马鞍山市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
摆在压倒性位置
以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
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全文如下:
从空中俯瞰,万里长江浩荡东流,行至“天门”折转北去。大江横陈处,便是马鞍山。
作为一座依江而建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这里有过“因钢而兴”的辉煌,也曾遭遇“有江无景”的尴尬。宝贵的岸线被大量非法码头、砂场占据,不仅让城市长期“临江不见江”,更让长江生态系统红灯频闪。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马鞍山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马鞍山)经济带,走出了一条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新路,交上了一份发展和保护双赢的时代答卷。
生态向好、城乡向美、产业向优,马鞍山的嬗变,正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动例证和精彩缩影。
铁腕治理,长江两岸满目新
告别“水上漂”,当起“上班族”。不久前,张强和另外多名薛家洼捕鱼人一起告别渔船,“洗脚上岸”开启新生活。
薛家洼,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聚集地,更是长期以来的生态“痛点”——非法码头林立、乱搭乱建严重、江面垃圾泛滥。
今年5月,马鞍山渔民退捕转产工作的第一枪在这里打响。伴随着渔民上岸定居,搬迁拆迁、修复江岸、植树复绿一系列工程旋即展开。今年秋天,一处“面朝大江,鸟语花香”的城市生态客厅,将在这里靓丽呈现。
把生态“痛点”变成环境亮点。薛家洼,只是马鞍山大力实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马鞍山筑牢“1公里生态修复样板区、5公里产城一体示范区、15公里城乡融合先行区”三道防线。禁新建、关污源…一个个专项整治行动,打出“铁腕治江”组合拳,让沿江生态万象回春。
仲夏时节,行走在陈家圩大堤,一边是江天一色、烟波浩渺,一边是碧叶披拂、生机盎然。但在两年前,这片长江岸线却是迥然不同的景象:非法码头、砂场密布,“扬尘满天飞、污水遍地流”。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仅用半年时间,盘踞于此的24家非法码头、砂场便全部取缔拆除。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非法码头个,清理出岸线资源约10公里、滩涂土地约亩。曾经满布“疮痍”,如今换了风景。
岸线“留白”,植树添绿。
连接长江的八段沟水系沿岸,曾堆满废弃钢渣。如今,“钢渣堆上建绿洲”,水清景美的滨江森林带正呼之欲出。放眼长江马鞍山段两岸,一排排树苗迎风挺立,一片片新绿连绵不绝……截至目前,该市已完成长江“建新绿”逾万亩,为母亲河戴上了一条“绿色项链”。
此前,临江而建的一片片厂房、码头,让市民难以与长江近距离相拥。如今,腾退岸线,还江于民,马鞍山乘势而上,重塑城市“外滩”。
绿韵叠翠、层林繁茂;江涛拍岸,鱼跃鸥翔…非法码头改造而成的滨江文化公园,已成为众多市民和游客青睐的“打卡”胜地。“江边越来越美,江水越来越清,经常能看到候鸟在水面嬉戏,就连多年未见的江豚也回来啦!”家住雨山区采石街道陈家村的刘红梅说。
这只是马鞍山“大手笔”打造的滨江风光带一小部分。下一步,该市将按照“一轴、五区”的空间架构,精心雕琢长江东岸23公里岸线,让百姓尽享“近江亲水”之乐,感受“生态福地”之美。
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牵来一江碧水十分秀,更牵起一方人的绿色观念转变。马鞍山市委书记张岳峰说,在马鞍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已深入人心,“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正从共识走向落实、变成现实。
清水治污,生态福地款步来
两岸绿草茵茵,水面清波荡漾,沿着尖担沟旁的游步道一路向前,这片藏身于慈湖高新区内的“景观带”,俨然一幅精致画卷,令人赏心悦目。
作为汇入长江的慈湖河支流,由于雨污混接错接、管网渗漏等问题,两年前,这里还是人人避而远之的“龙须沟”。
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生态修复…综合施策,让尖担沟一举摘掉“黑臭帽”。为确保实现“长治久清”,当地还引入“环保管家”。“我们建立了‘一河一档’,每天都会对河道进行巡护。”现场运维负责人周维民说,目前,该河段水体主要指标已稳定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
河流汇江江汇海。有没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关键看入江河流清几许。
作为全国首批20个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之一,近年来,马鞍山大力实施中心城区水环境治理,逾八成黑臭水体重现“水清岸绿”。当前,该市正通过实施十大攻坚行动,从源头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管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长江。
“源头活水”常流常清,护了江,更美了城、乐了民。
“以前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遭罪;现在是谁住得离河近,谁就惬意!”从黑臭水体到水生态科普公园,芦塘支渠不仅寻回了本色之美,更蝶变为亲水宜居之地,让沿河而居的李成华打心眼里高兴。
近年来,马鞍山将黑臭水体治理作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内容,一条条黑臭水体变成了滟滟碧波、垂柳依依的景观公园,沿河信步已成为很多马鞍山人每天的“必修课”。
生态环境是有机整体,治理保护需要系统思维。
治水、治气、治土、治废,马鞍山打响一场场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天上到地下,布起生态保护网——
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去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历史最好水平,“马鞍山蓝”屡屡刷爆朋友圈;62家矿山,关闭、停产38座。曾经尘土飞扬的马钢“粮仓”姑山矿,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的森林公园,实现了从“采矿石”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变…
无论生态修复,还是环境治理,最终要靠制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马鞍山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以“河长制”推动“河长治”;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一山一坡、一园一林、一草一木都有专员管理;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用“赔偿利剑”守护绿水青山…
绿色发展持续发力,一城山水生机盎然。在不久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马鞍山宜居竞争力排名全国第25位,位居安徽省第一位。
保护长江生态,建设宜居城市,托举美好生活。一个更绿更美更宜居的马鞍山,正款款走来。
破旧立新,产业迈向中高端
去年10月29日,随着长材事业部北区3号、4号转炉正式关停,标志着马钢去产能三年计划全部完成。三年来,马钢累计压减炼铁、炼钢产能近万吨,相当于减去了一个中型钢铁企业。
与此同时,马钢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高端轮轴、高档板带、精品长材等产品纷纷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带动企业经营效益不断提升,年更是创下史上最佳年度业绩。
一减一增,承载着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
长江生态环境之“病”,本质是发展方式之“病”、发展理念之“病”。要解决好长江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穿“新鞋”、走“绿道”,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马鞍山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的过程,就是产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马鞍山市经信局局长黄翔说,近年来,马鞍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制造大市加速迈向“智造名城”,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5万吨的生产线,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几乎看不到人影;密集的物料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走进瑞泰马钢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节能环保型高温材料数字化车间,由一系列数字化设备组成的生产线正悄然高效运转,干净整洁的车间环境与之前“机器轰鸣、粉尘纷飞”判若天壤。“通过改造,公司实现了制造智能化、生产绿色化、产品高端化。”公司制造部部长汪家胜说。
全市钢铁企业实现脱硫脱硝全覆盖、燃煤锅炉全淘汰;“华东铸造之乡”含山县家铸造企业完成技术改造或兼并重组…马鞍山加速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四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7家,省级绿色工厂7家,数量居安徽前列。
传统产业“脱胎换骨”,新兴产业“强筋壮骨”。
创久科技、龙芯微,郑蒲港新区拉长做厚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25家,未来三年内将打造百亿级半导体产业集群;当涂经开区内,总投资亿元的奥克斯万套智能家用空调产业园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3个投资额均超亿元的核心配套项目也已成功签约,智能家电新兴产业集群正加速形成…新兴产业“引擎”轰鸣,推动产业加速迈向中高端。
为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今年该市还全面实施亩均效益评价,通过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让“优等生”“好马配好鞍”,倒逼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退出、低效企业转型。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
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腾退化解旧动能,彻底摒弃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的老路,为新动能发展创造条件、留出空间,让马鞍山产业加速强起来、绿起来、优起来,传统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脚步铿锵。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9%,单位GDP能耗下降6.2%。
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杜维斌、刘挺
责任编辑:刘岑
值班总监:王小明
审核:陈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5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