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毗邻南京,紧挨长江。
年,马鞍山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户人,经过历年动态调整,目前为户人。纵观安徽全省,“总量不大难度大”是马鞍山脱贫攻坚的特点,因病、因残、因缺劳力致贫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85%。
随着脱贫攻坚深入推进,短短几年光景,全市28个贫困村目前已全部出列,户人实现脱贫,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基本解决,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
说起近年来的变化,昔日的贫困村、今天的集体收入百万村——郑蒲港官塘村的村民总爱说六个字:人心齐,产业兴。
兴产业增收步子稳
一把剪子、一顶草帽、一身围裙……这一个多月来,官塘村村民王丽兰,天天在瓜蒌地里忙得不亦乐乎:早上7点出门上工,下午5点收工回家。
“就在家门口的基地,顺手活儿一天能挣80元。”已经忙完今年采收的王丽兰说,这一茬的瓜蒌采摘忙得够呛,但忙得带劲儿。
一个多月前,在官塘村基地被悉心照顾了半年多的亩瓜蒌开始进入成熟采摘季,随后,便进入忙碌的采摘期。去壳、分离、清洗和瓜蒌籽晾晒等流程也有条不紊地进行。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但这瓜可不一般,比起过去种粮食,收入要翻好几番。”提起瓜蒌,王丽兰是一脸兴奋。
官塘村的瓜蒌基地今年再获丰收。人民网陈若天摄
在官塘村,瓜蒌种植其实也就是这两年的事儿。年下半年,该村通过流转土地,开始启动瓜蒌种植。年,头一年种下的亩地,当年就产出瓜蒌斤,实现销售收入65.58万元,亩均产值元。此外,基地还带动了周边82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户5人,户均增收多元。
发展瓜蒌产业,堵在储存,难在销售。在村里开始瓜蒌种植之前,官塘村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肖尚文就深谙这其中的不易。
“我们提前协调方方面面的力量,有超市、有大市场、还有电商平台,从目前来看,今年的销售不成问题。”看着采收回来的瓜蒌,肖尚文是信心满满。
“除了本地销售,通过‘邮乐购’还能销往全国各地。”肖尚文告诉记者,如今经验有了,市场也铺开了,明年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到亩的种植体量,高标准打造瓜蒌产业基地。
“通过两年种下来,瓜蒌产业相对稳定,空间大,潜力也足,最重要的是带贫减贫效果好。”肖尚文说,目前亩均产量有斤左右,亩均效益能达到0元。“拔穷根,没有当家产业不成。”对于脱贫攻坚产业为先,肖尚文深有体会。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如何巩固脱贫成效,有序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衔接起来,是接下来的发力点。
在肖尚文看来,发展产业做强村集体经济至关重要。近年来,该村村集体收入一年一个台阶,从年的11万元到年的24万元,再到年的31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瓜蒌种植,官塘村的村集体收入今年更是有望突破万元,达到万。
改环境乡村展新颜
午饭点刚过,78岁的管英豪,和往常一样,放下碗筷就顺着铺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径直往外走。“指定是找村里的大爷们唠嗑去了。”老远处就看到管英豪的马鞍山市和县善厚镇党委副书记郑德斌直言道。
果不其然,在离村口不远的一处院落前,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围坐在一团,你一言、我一语,边聊边晒着太阳,个头儿高挑的管英豪,戴着顶帽子,格外显眼。
管英豪是和县善厚镇小杨村一名五保户,孤身一人,无依无靠,过去很少出门的他,现在不那么“宅”了。为啥?因为就在今年,村里把水泥路铺到了他的家门口。
“刮风没有土,下雨没有泥,出门回来鞋子都干净不少。”管英豪的一番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声。
近年来,小杨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庄面貌得到改观,不仅水泥路实现了“户户通”,连沟渠、机耕路也予以硬化,省道延伸至村里的主干道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
变化,管英豪是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的善厚镇小杨村。人民网陈若天摄
和小杨村一样,不远处的黄村,在今年9月份,也完成了水泥路“户户通”工程,在“村村通”的基础上,为每家每户都修了入户路。
“在过去,因为‘村村通’工程,村里出行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美中不足的是,只有一条入村主干道是水泥路,这对很多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而言,房前屋后依旧是坑坑洼洼,一旦遇上风雪雨天,出行的‘老大难’解决得还不够彻底。”郑德斌坦言。
户户通,即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是一项惠及家家户户的民生工程,也是对农村“双基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方便了百姓的出行条件。今年以来,和县在全县7个镇选取11个贫困村个自然村开展农村“组组通、户户通”硬化路工程建设试点工作。
统计显示,在“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的基础上,该县累计组织群众参与实施组户通工程.4公里,其中村内循环路89.8公里,入户路49.6公里,总投资万元。截至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
在郑德斌看来,不论是过去的“村村通”,还是今年实施的“户户通”,这都是目前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以农村道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改造硬化村组入户通道,才能真正打通农民出行的“最后一米”。
人心齐干群拧成一股绳
司徒村地处含山县南部,三面环山,也是陶厂镇唯一的贫困村。长期以来,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很多农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也卖不上价,限制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因贫困发生率高、农民人均收入低、集体收入少等原因,年7月司徒村被确定为陶厂镇唯一的贫困村。
“起初的司徒村,在发展上一直没有自己的思路,遇到项目及资金的支持也不知道怎么安排和使用,更谈不上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司徒村党总支书记袁健坦言,接下来路怎么走?产业如何发展?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他眼里,都是个疑问。
村里要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
年,司徒村在村两委换届之后,先后在25个自然村成立了25个村民理事会,自然村内村民想干些什么事情、申请救助等必须要通过村内民主认可后上报实施;民风好、群众支持配合度高、发展意愿强烈的自然村优先发展。
“通过民主建设获得群众认可、减少村内矛盾,激发村民自身发展愿望。”袁健说,老百姓从过去的“要我发展”变成了“我要发展”。不仅如此,还先后打造了小李村、三卜村、太平庄村、蒋庄村四个村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村居环境美起来了,群众更加满意了。
实际上,脱贫攻坚战打得怎么样,群众心里都有杆秤。
群众对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对脱贫成效的认可度,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扶贫干部的工作态度、帮扶力度,具体体现在一件件身边事、一个个身边人、一处处身边变化上:农产品有销路了、硬化路修到家门口了、不出远门就能就近就业了……
“只有把每项扶贫工作都实打实地做好,才能给贫困群众带来看得见的实惠,脱贫成果才能更好得到群众认可。”袁健如是说。
近年来,通过司徒村“两委”班子的努力,村级产业从无到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年为10.18万元、年为15.98万元、年为30.9万元,预计今年可达50万元以上。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本来就有不少硬仗要打,加之疫情和汛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越到最后,越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把精准扶贫好政策落实落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袁健如是说。
(责编:关飞、张磊)
人民日报客户端下载手机人民网人民视频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云客户端下载领导留言板客户端下载人民智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