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安徽省主场活动启动仪式在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办。作为主场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启动发掘的凌家滩遗址面向公众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当天,凌家滩红烧土块遗迹考古发掘现场进行了线上直播。
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和工人正在紧张而又小心翼翼地施工,手铲、清扫、冲洗,地面多处已经露出了鲜艳的红烧土。在普通人看来平凡又陌生的红烧土,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专家推测,这片红烧土密集分布区或是多年前凌家滩人的居住区。据悉,这次启动的凌家滩遗址发掘地点位于岗地南端的红烧土密集分布区。据悉,发掘工作采取分段揭露的方式,即每隔10米左右布一条长30米至40米、宽2米的长探沟,以了解宏观布局。在现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考古研究室副主任、发掘领队张小雷介绍:“按照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意见,此次发掘揭露至红烧土层面即停止下挖,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论证后,研究后续工作思路。”
凌家滩发掘是“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安徽地区的唯一发掘地点,同时作为长江流域5处区域中心聚落之一被纳入新一轮“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教授吴卫红介绍,凌家滩遗址的第一个意义就是,它是处在当时整个大中国这个区域里面,一个社会变化的重要节点上,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第二个节点就是,也是从年前左右,整个中国社会有一个大的变革,所以凌家滩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里面,就成为在时间上和文化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凌家滩考古工作队领队张小雷介绍,从目前开挖的情况来看,红烧土平均厚度在1.5米左右,部分甚至达到3米。他表示,这些红烧土应是当年房屋的倒塌堆积,或大型广场的铺垫。如果是房屋倒塌堆积,清理后会露出房屋的基槽,通过基槽就可以复原房屋的形状、面积。如果是由集中连片的多个房屋倒塌形成的,那这片区域可能是普通的“居民区”。张小雷还推测,这么大面积的红烧土,当时的建筑可能也是比较大型的,很可能是当年凌家滩人大型的公共活动中心,类似今天的“市政厅”之类。但这些猜测都有待后期的考古发掘来验证。
记者:郜磊
责编:李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1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