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省会经济圈,到合肥都市圈纳入长三角城市群,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现拥有合肥、淮南、六安、滁州、芜湖、马鞍山、蚌埠、桐城(县级市)等8市的合肥都市圈,以全省四成左右的国土和人口,创造了目前全省超六成的经济总量。年,合肥都市圈实现生产总值.9亿元、财政收入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亿元,分别占全省63.3%、61.4%和60.7%,全省发展核心增长极作用进一步彰显。其中,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72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约占都市圈41%。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稳步推进合肥都市圈扩容提质,大力支持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提升合肥辐射带动能力。
以创新引领确保“高质量”
4月份,绿水环抱的合肥科学岛传来喜讯: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承担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杜瓦超大矩形波纹管的研制合同任务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制了目前世界上尺寸最大难度系数最高的多层矩形波纹管,通过了ITER国际组织专家组的最终设计评审,进入批量生产阶段。
创新的突破,服务国家战略,也为区域发展赋能。“推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协同发展,要发挥合肥龙头引领作用,发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优势。”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说。
目前,合肥已拥有高等院校60所、各类研发机构超过家、博士后工作站家,集聚各类人才多万人,其中“两院”院士人。
被称为“量子大道”的合肥云飞路,聚集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孕育了我国首家量子上市企业,正在启动的“量子铸盾行动”,将为个城市提供量子安全组网方案。这里,堪称量子策源地。年1月10日,合肥创新优势再次“爆棚”。这一天,合肥正式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继上海之后的第二个获批城市。
创新新优势,同样驱动圈内芜湖等其他七市的高质量发展。目前,芜湖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双突破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1件,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城市创新力居长三角第九。
以机制协同推进“一体化”
2月26日,满载合肥生产的滚筒洗衣机、芜湖生产的奇瑞汽车配件、宣城生产的玩具等98只标准箱的中欧班列,从合肥货运中心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出发,驶往俄罗斯沃尔西诺。就在上个月,载有来自滁州生产的冰箱、洗衣机、吸尘器、咖啡机等家电产品的专列从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发车,向德国汉堡驶去。
“近年来,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不断健全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注重一体化发展。”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综合处副处长程颢介绍,具体表现在规划统筹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科创一体化、开放合作一体化、生态文明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等。
年12月,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议在芜湖召开,八市在交通、工业、环保、科技、商贸、旅游、农业、人才合作等10大领域达成合作。目前,已建立都市圈党政领导高层会商、部门对接和社会联动制度。“十三五”以来,都市圈先后召开建设领导小组会议2次、党政领导会商会3次、常务副市长协调会4次和部门联席会30余次。
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圈内各市组织编制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着力解决制约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构建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都市圈内公路、铁路、空运、水运立体衔接联动的交通网络已经形成;都市圈工业产业(链)联盟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圈内各市主导产业企业家;与寿县、霍邱、定远、桐城、和县、湾沚区等圈内9个县(区)签订合作协议,年新建供肥蔬菜基地42个项目、面积余亩;支持圈内科创平台合作共建,推进中科大智慧城市研究院(芜湖)、中科大技术转移蚌埠中心、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合工大滁州市传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建设,安徽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六安院揭牌。
以抱团发展打造“增长极”
芜湖产业创新馆,一架中电科双发四座CA42-VI飞机引人注目。“创新馆展陈的是芜湖市余家企业余件代表性产品。”创新馆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是芜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窗口。参观创新馆,记者发现,汽车产业、机器人产业、航空产业、现代农业机械产业、轨道交通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微电子产业、“互联网+”产业八大展区,可谓“干货满满”。作为圈内重要一员,江城芜湖的变化,同样见证着合肥都市圈的抱团崛起。
3月28日,马鞍山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年全省第三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动员会如期举行,总投资.2亿元。如今,在合肥都市圈抱团发展大潮中,马鞍山从“制造”迈向“智造”,由“一钢独大”向多元发展跨越。
除了芜湖、马鞍山,在都市圈内的蚌埠、滁州、淮南、六安,同样能感受到抱团发展带来的蝶变。桐城市是圈内体量最小的,该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速推动高新企业、高新产业、高新开发区“三高”建设。去年,桐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
“我们要深入实施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携手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一体化产业链、一卡通服务网,努力在常来常往、互帮互助、共建共享中实现高水平协作、高质量发展。”去年底,六安党政代表团来合肥考察学习,合肥市主要负责人再次强调抱团发展的重要性。抱团发展,须久久为功。进入新阶段,合肥都市圈正春潮涌动,并与南京都市圏等携手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记者许根宏)
芜湖联通水上“高速通道”
4月17日,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自开通上海洋山港点对点直达航线后,航行时间由10天缩短至5天,合肥都市圈各港口至上海洋山港由最长的14天压缩至7天以内,每箱的成本下降差不多元。”安徽港口集团芜湖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合裕线航道是合肥都市圈通江达海的主动脉。年,我省启动总投资8.52亿元的裕溪一线船闸扩容改造项目,计划工期5年,改造后的裕溪一线船闸将升级为全省最高等级、最大规模的船闸,设计单向年货运通过能力万吨,通航保障率提升至98%,不仅能适应长江水道船舶大型化发展、满足至年的货运增长需求,还能促进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协调发展。
长江黄金水道与芜申运河、合裕线航道在芜湖境内形成“十”字交汇。年8月,随着改建后的芜湖中江桥竣工通车,芜申运河(安徽段)全面建成,全线可满足0吨级船舶常年通航,芜湖至上海运距相比长江缩短约公里,同时打通了安徽与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间的第二条水运主通道。
为充分发挥水运区位优势,芜湖市与省港航集团研究完善安徽集装箱运输“一核两翼”(即以芜湖至上海联盟航线为核心,合肥至芜湖、安庆-池州-铜陵-芜湖为两翼)新格局,为“皖货出海”开辟水上高速通道。年10月,“芜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获批,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物流枢纽。去年底,芜湖港朱家桥集装箱无人智能堆场正式启用,在全国率先采用物联网、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赋能智慧港航建设,具有远程控制、无人闸口等智慧服务功能,通行效率提高75%。去年,芜湖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万标箱,再创历史新高。(记者沈宫石)
滁州公共服务互通惠民
4月19日,医院国医堂迎来安徽医院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坐诊,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家的优质服务。此前的1月9日,医院正式成为安徽中医院医疗联合体成员。
自加入合肥都市圈以来,滁州市紧扣“创新、合作、共赢”主题,打造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滁州市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实现社会治理有关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同维护、利用。同时,设立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综合服务专窗,促进养老、医疗保险无缝对接,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异地结算机制,畅通与合肥、南京等地网上协作办理。该市通过创新公积金异地互认模式,与包括合肥都市圈城市在内的省内其他市开展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参与建立圈内劳动能力鉴定专家互助机制,落实圈内统筹地区异地居住退休人员养老金领取资格协助认证。
医院合作办医。2月4日,安徽医院(医院)揭牌,安徽医科大学将医院建设,医院管理序列,联合组建高水平科研团队和平台,打造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合作新样板。
推进与合肥市签订教育发展合作协议,利用“互联网+教育”等新模式,实现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全椒县借助省级网络招聘平台“安徽公共招聘网”,组织本地企业参加合肥人才市场、各类院校举办的招聘活动,促进两地人才的交流互动。定远县率先与合肥开展互派干部挂职交流,分三批共选派44名科级干部到合肥开展对口挂职。(记者罗宝)
马鞍山政校联手搭台攻坚
4月22日,位于含山县经开区的马鞍山三川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益燕告诉记者,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汽车零部件的铸造企业,之前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技术含量偏低,由于汽车零部件制造行业追诉、索赔的特殊性,很多时候订单来了都不敢接。现在情形变了,企业技术突破,有了“金刚钻”,这得益于跨区域产业研究院的诞生。
年6月,含山县政府与合肥工业大学共建“合肥工业大学含山产业研究院”,重点围绕本地传统产业以及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领域共性、关键、重大技术凝练及攻关。“以产业研究院为载体,将合肥高校的科技、教育、人才和品牌优势与本地产业基础、经济优势紧密结合,着力打造高新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公共技术服务、人才培养和集聚‘四大平台’。”含山县科技局负责人介绍。通过研究院,三川机械与合肥工业大学签订了产业引导资金项目:合成铸铁生产高牌号灰铁及低温球铁的关键技术研发。经过合工大苏勇教授团队和企业的不断研究,产品各种性能指标皆达到项目预期,特别是球铁件成品率从之前的70%提高到97%,产品的销售价格提高了约元每吨。
据了解,年加入合肥都市圈后,马鞍山市紧扣一体化,深化产业协同发展,加快产业合作、科技创新、产学研等平台共建。该市以与合肥市毗邻的含山县为“桥头堡”,与安徽巢湖经开区、巢湖市签署协议,共建巢含产业合作园区。目前,含山产业研究院累计收集企业技术需求81项,凝练技术需求21项,立项产业创新引导项目5个,均取得一定成效,处于中期评估阶段。(记者贾克帅通讯员李佑胜)
六安构筑合六经济走廊
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合六经济走廊建设”,六安市金安区、裕安区、叶集区、市开发区、金寨县全域以及霍邱县、霍山县、舒城县部分乡镇被纳入合六经济走廊范围,这标志着“合六叶工业走廊”实现了向“合六经济走廊”的提档升级,成为六安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轴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数据显示:年,合六经济走廊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区域内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6.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走廊域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区域内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9%,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19.0个百分点。
年,合六经济走廊域内万元以上落地工业项目个,完成投资.1亿元,完成目标的.4%;个项目建成投产,60个项目投产后成长为规上工业企业。其中,霍邱钢厂投产第一年就实现六安市百亿元企业零突破,精卓光显投产后产值超30亿元,中财管道、嘉悦新能源、东旭康图等项目投产后,迅速成长为超10亿元企业。
六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王友年介绍,合六经济走廊域内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在高端装备、新能源、燃料电池、航空等先进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分别获批省战新产业“一基地、一工程、三专项”,形成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采矿冶金(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六安汽车零部件、霍邱钢铁,金寨清洁能源、大别山生物健康,霍山高端装备基础零部件,舒城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叶集家居和木材、绿色食品,六安纺织服装十大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记者张大鹏)
淮南锻造合淮产业走廊
4月22日,记者走进淮南市田家庵区曹庵镇,这里的征地拆迁顺利推进,亩工业用地已雏形初显。总投资50亿元的睿欣智能家电产业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全部完备,项目建成后,将对接合肥市家电制造产业,打造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
近年来,淮南市编制完成《合淮产业走廊发展规划(-年)》,全力推进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年初,合淮两市政府联合印发《合淮产业走廊年重点项目及合作事项计划》,确定园区合作、基础设施建设、共建供肥蔬菜基地等方面共10项年度重点工作,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依托省级大数据战新基地,淮南市加快推进合淮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华云数据集团淮南云谷大数据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璞华大数据等一批大数据企业入驻“江淮云”“智慧谷”。寿县新桥国际产业园、寿蜀现代产业园围绕装备制造、电子电气、智能家电产业,先后引入中电环保等多家企业,投资总额超亿元,产业培育的不断加快,有力推进了产业走廊建设。寿县与合肥共建的亩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完成建设,寿县向合肥市场供应各类蔬菜00吨以上。
随着新桥国际产业园区至合肥西客站路快速公交线开通,淮南与合肥的互联互通迈出了坚实步伐,也为合淮产业走廊共建交通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两市不断加强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合作,中科院淮南新能源研究中心先进制造基地一期建成投产,中科院大气所淮南大气环境科技产业园一期建成投用;安徽理工大学深入参与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正式组建。(记者柏松)
蚌埠共建共享创新平台
“中心成立一年多,我们已对接促成15个院企合作项目,涵盖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及先进制造等蚌埠市5个主导产业领域。”近日,在蚌埠市大学科技园,中科蚌埠技术转移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中心由蚌埠市政府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联合共建,以突破产业共性技术、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组织中科院系统科技创新成果在蚌埠转化。
蚌埠创新资源丰富、产业特色明显,整体加入合肥都市圈以来,蚌埠按照“借力江淮、融入合宁、创新驱动、产业引领”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与合肥及圈内城市科技创新合作,共建联合创新平台,共享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合力打造创新共同体,放大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辐射外溢效应。
去年,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院(蚌埠)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孵化中心,设立22个科技路路通基层服务站点,累计征集与蚌埠主导产业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多项,对接企业技术需求40多项,转化长三角高校科研成果30余项。建设运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转移蚌埠分中心,与中科大共建中试科研基地、技术开发平台、成果产业化基地,对接技术需求56项。
围绕主导产业卡脖子技术的攻关,蚌埠成功开发玻璃新材料领域中国第一的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并启动工业化生产;全面量产全国第一条全产业链聚乳酸生产线,实现聚乳酸自主知识产权工业化生产。“下一步,我们将深度挖掘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长三角一体化、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政策机遇,用好用活创新资源,加强与合肥都市圈城市主导产业创新协作,共推合肥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蚌埠市发改委负责人说。(记者孙言梅)
桐城携手建设蔬菜基地
4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桐城市大关镇王集村明月湾家庭农场的蔬菜温控大棚,满眼尽是绿意,小青菜、茄子、西红柿等各色蔬菜有的正值生长期,有的则刚刚完成采收。“这不,前两天,我们刚刚向合肥的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了一车的新鲜蔬菜。”明月湾家庭农场负责人陈宗明告诉记者。自年参与合肥经济圈合作共建蔬菜基地以来,农场每年向合肥市场供应蔬菜吨左右,占到整个家庭农场蔬菜年销售量的80%以上。同时,在合肥市与桐城市财政资金支持下,基地过去的普通钢架大棚也全部升级为联动温控大棚。目前,基地联动温控大棚面积已达28亩。
早在年,桐城市就开始融入合肥经济圈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合作共建的8年多来,合肥市累计安排资金万元用于扶持桐城市供肥蔬菜基地建设,桐城市财政则安排资金万元专项用于配套扶持供肥蔬菜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合作共建蔬菜基地累计达到亩,其中薄膜连栋温室53.8亩,累计供应合肥蔬菜18吨。
“合作共建蔬菜基地不仅让桐城的农产品进一步打开了合肥市场,打响了品牌,在两地政策资金的支持下桐城农业的设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桐城市蔬菜发展中心主任胡慧表示,近年来,通过与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大专院校、大型超市等签订合同订单,桐城水芹、莲藕、秋葵等特色农产品,正源源不断走进省城。(记者洪放通讯员潘月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