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一词的由来是《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的一个小故事,建安十九年间,既公元年。曹操第三次越巢湖讨伐东吴之时,正值七月份,天气酷暑,曹操行军途径安徽含山县梅山。
由于酷热的天气,曹操的士兵口渴难耐,而附近又找不到水源,曹操见士兵这番模样,心生一计。他站在山道上,眺望远方。看了一会曹操指着远处说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
得知远处有大片梅子林,士兵一想到梅子的酸,而产生流涎,因此不再有饥渴的感觉。士兵们争先恐后地向着曹操所指的梅子林前进。但是到了目的地,却没见到梅子的影子。
士兵们这时才知道,被曹操骗了,哪有什么梅子林。但是这路途中需要经过濡须河中游,很快曹操的士兵们便有了充足的水源。虽然士兵们被骗了,但是他们依旧很高兴,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水源了。
这就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望梅止渴”的由来,到了现在,“望梅止渴”多用在比喻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用幻想来满足安慰自己。
“望梅止渴”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宋沈括《梦溪笔谈·讥谑》:“吴人多谓梅子为‘曹公’,以其尝望梅止渴也。”
但是“望梅止渴”因为想到梅子的酸而产生的唾液并不能有效的止渴,因为口渴并不能用口水来解渴。而想到梅子的酸而产生唾液的前提还是必须吃过梅子的人才会。而没吃过梅子的人并不会因为想到梅子而产下唾液。
我们不能保证曹操当时的士兵都吃过梅子,我们只是只掉曹操欺骗了士兵,但不一定是刘义庆欺骗了我们。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只是列举了古人欺诈的历史故事,我们信其三,看其七。当然,从这个“望梅止渴”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老奸巨猾之人。曹操被称之为奸雄还是有很大原因的。
同时曹操也是一位能够驾驭人群,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曹操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熟知人心。
一梅子作为士兵前进后可以得到的东西作为奖励,极大地鼓舞了士兵的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