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古镇古街,
多少都有一些特色的美食。
到马鞍山含山来,要吃点特色的,就得去含南,运漕的鲍义兴早点,东关老鹅汤……岁月的长河流淌,美食是古镇古街曾经商业繁荣的一个见证,是饮食文化的沉淀,延续下来的就是风土人情的记忆和传承。
在运漕古镇,人们在吃着远近闻名的早点时,当然也不会忘记“砻(lng)坊”,就是将稻米碾压去壳后出售的米店。
因为漕运和米市,这里曾经遍布砻坊,其中,以“薛瑞丰砻坊”最出名,它也是当地最早使用柴油机加工稻米的砻坊。如今,“薛瑞丰砻坊”这座漂亮的古建仍然矗立在运漕老街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镇历史记忆的“化石”
薛瑞丰砻坊为清末民国初期建筑,位于含山县运漕镇漕川社区幸福街14号,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东依响石街、南邻小码头、背靠徐家大屋,占地面积平方米,前三进为两层木结构建筑,是晚清时期安徽境内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极具代表性的作坊式加工工业,是清代晚期作坊式工业的宝贵遗产。
运漕者,漕运也。八百里巢湖通过裕溪河与长江相连,而运漕镇恰在两湖(巢湖、芜湖)之间的河之北岸。在陆路交通不畅的年代,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运漕镇繁盛一时,是著名的漕运码头、商业重镇。
薛瑞丰砻坊见证了“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米市崛起和运漕曾经的繁荣,作为这一重要历史记忆的“化石”,弥足珍贵。薛瑞丰砻坊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运漕老街至今仍保存着多处古建筑和传统行业,较好地展现了古镇的历史风貌,市井文化格外浓郁。薛瑞丰砻坊就是坐落在这样的古镇之中,是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之一,见证着古镇的兴衰,来古镇看它,从它也看到古镇及古镇的未来。
古镇独有的建筑风格
薛瑞丰砻坊座东朝西,沿街一进三间木楼为铺面。东部两层两厢,一厅的木楼是居家住房和两间厨房,五大间工人住处,还有约两亩地大小的青石板铺成的晒场,西侧是两层木楼的门房、厂房和粮仓。南北两端有木楼梯,二楼上有过桥回廊。
薛瑞丰砻坊原有七进,现酱厂占去最后一进,保存下来的前六进梁柱结构基本完整,雕有精美图案。该建筑把居住和砻坊有机糅合在一起,具有运漕古镇独有的建筑风格。它为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运漕的商贸活动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寻访薛氏后人了解,砻坊建于清光绪年间(年左右),薛氏先人薛三荛(年-年)受康梁维新变法的影响,致力于民族工商业发展,在当时水路运输十分便利的古镇运漕投资建造了薛瑞丰砻坊。
20世纪20年代,薛三荛之子薛鳯阁(年-年)从上海购进柴油发动机和加工稻米的机械,成为运漕首个利用机器生产大米的厂家,此时薛瑞丰砻坊更名为薛瑞丰米厂,但民间仍称薛瑞丰砻坊。
20世纪40年代,运漕被日军占领,厂内的柴油发动机和一切机械设备均遭掠夺。在陆路交通改善后,水路的重要性下降,运漕也随之辉煌不再。而此后遭遇若干次较大规模的破坏,很多古建筑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如今的运漕老街,大概只有鼎盛时期的五分之一。因年代久远,薛瑞丰砻坊的建筑也逐渐破损,运漕镇在与省、市、县文物管理部门对接会诊,取得支持后,对其进行抢救性修复,按照古建修复“四原”原则,做到“修旧如旧”。
经过一期工程修复,原本破旧的门面和格子窗得到更换,二期工程对二进院落中破损的房顶、木雕进行维修。
文图/马鞍山日报社融媒体记者储灿林
通讯员齐泽亮
责任编辑:陈敏娟
值班总监:谷雨
审核:陈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2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