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学
绪论
城市的含义★★★
1.理论学派:(1)城市地理学:最早对城市观察和研究,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一种永久性大型聚落形态。
(2)城市经济学——认为城市是各种经济活动因素在地理上大规模集中的结果。(3)城市政治学:认为城市是不同团体确定政治关系的制度化共同体。(4)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是具有共同文化维系力的特殊社会。(5)目前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以城市人口作为确定城市和划分城市的标准。
2.城市的本质特征:高度的聚集性(城市区别于乡村的根本之点、城市最本源、最主要的特征);社会性;经济性;系统性(城市结构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环境结构、外部结构);开放性(城市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体现);复杂性(源于城市构成上的异质性)。
城市发展的阶段★★★1.早期城市:城市规模小,数量少,发展缓慢;自给自足的农业聚居区;城市功能单一,经济功能微弱;政治功能、军事功能及宗教色彩突出。
2.中世纪城市:城市经济功能加强;城市形成的途径多元化,城市数量增多;个别城市规模扩大,大多数城市规模仍小;发展缓慢,城市未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中心;城市的消费性和城乡分离。
3.近代城市(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大工业城市迅速成长,城市数量猛增,规模不断扩张;城市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真正成为国家或区域的经济中心和发展中心;城市公用设施得到了普遍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城乡关系对立;“城市病”的产生和蔓延。
4.现代城市:城市发展呈现多样化;城市成为人类的主要聚居区;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中心
市政的含义★★1.广义的市政,市政主体包括城市全部政治力量和政治组织,国家权力+非国家权力政治系统。2.狭义的市政,市政主体是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3.市政是市政主体作用于市政客体的过程,涉及市政主体、市政客体、市政目标、市政体制等。4.市政管理手段按其内容和作用方式的不同,分为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道德手段。经济手段是市政管理最为重要的手段。市政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公共利益。
市政的沿革★★★1.年11月,《江苏暂行市乡制》,是中国市制的开端;
2.年1月,《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第一次创立了城镇的规范,拉开了近代城市建制的序幕;
3.年2月,《广州市暂行条例》,广州市成为中国近代行政区域建制意义上的第一个市;
4.年7月,北洋政府颁布了《市自治制》,创立了全国性的城市行政区划制度。
市政的特征★★
1.历史性;2.公共性;3.双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4.系统性;5.综合性;6.动态性。
第一章市政主体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党组织★★1.中国共产党市级组织机构的构成:(每五年换一届)市党代表大会;市委员会(市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的领导机关;市委常务委员会(是主持市委日常工作的领导核心,由市委书记、副书记和市委常务委员组成);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2.市委根据少而精的原则,设置相应的工作部门。
3.中国共产党是城市政权的领导者,在城市政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市委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三个方面。政治领导是核心;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前提和基础;组织领导是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的保证。
城市民主党派组织★
1.城市民主党派的组织机构:市代表大会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城市民主党派的作用:积极参政议政,实行民主监督;发展城市社会主义民主;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献计出力;协助城市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工作,加强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
城市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市政协(每届任期5年):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2.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城市人民代表大会是城市的国家权力机关;直辖市、市、市辖区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为五年。
城市行政机关★★★1.性质:城市人民政府是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和城市的国家行政机关。
2.直辖市、设区的市,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人民政府每届任期5年。
3.城市人民政府实行市长负责制(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较高)。
4.城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综合管理部门(市发改委、财政局);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市交通运输局、国土资源局、农林局)监督管理部门(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工商管理局、市国家(地方)税务局、市监察局);社会管理部门(教育局、卫生局、民政局);安全保卫部门(公安局);内务管理部门(市办公厅、档案局)。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可以设立若干街道办事处,作为它的派出机关。
城市人民团体★1.市总工会。
2.市妇联(每五年举行一次妇女代表大会;实行团体会员制度);
3.市共青团。
4.市工商联,是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
城市自治组织★1.城市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居民会议由全体18周岁以上的居民参加,或者每户派代表参加。
城市公益性组织★1.城市公益性组织是指为城市困难群体或特定群体提供自愿或无偿服务的城市社会民间组织。
2.公益性组织的主要特点:是为组织之外的其他成员服务,而不是为组织内的成员服务。
3.分类:由政府发起成立: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基金会;由民间发起成立:志愿者组织。
市民参政★★★★1.市民参政方式:政治选举(最正式、最权威);政治协商;政治结社;政治表达(方式:听证制度);政治接触(座谈会和市长接待日)。
2.市民参政的条件:透明的市政决策;高素质的市民;多元的参政途径。
3.市民参政的意义:城市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内容;市民当家做主的集中体现;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政府的保证。
第二章市政体制
市政体制的含义★★1.市政体制的本质是处理城市中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市政体制的内容和形式取决于政体。
2.市政体制的核心是城市权力在国家机构、政党组织之间的配置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
3.市政体制涉及的方面:如决策审批、人事任免、经费分配、业务指导和工作联系等。
4.城市的政党组织与国家机构、城市的代议机构与行政机构是两对基本的关系。
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的关系★1.市政体制与国家政体具有内在的统一性;2.市政体制比国家政体具有更多灵活性和多样性;3.市政体制具有巩固和发展国家政体的作用。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基本特点★★1.形式多样化;2.政党通过竞选方式参与市政体制(选民的直接选举);3.市长、市议员和市法官由选举产生,对选民负责,并相互制衡;4.存在大量利益集团;5.多数城市不辖区和县,实行市县分离。注意:德国的市政体制除了有美国的部分形式之外,还有市议会参事会制、市议会监督委员会制等。
西方国家市政体制的类型★★★1.市议会制:是市议会兼行议决权和行政权的市政体制,市议会就是市政府。(1)代表国:英国(具有议会制的历史传统),加拿大,德国的符滕堡地区;(2)优点:维护市议会的权威性;市议会对城市管理的监督;减少议决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矛盾,提高管理效率。
2.议会市长制:市议会在与市长的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的市政体制,又称其为“弱市长制”。(1)代表国:日本,美国的芝加哥、洛杉矶。
3.市长议会制:又称为“强市长制”。(1)代表国:法国,美国的纽约、底特律、波士顿。(2)主要特征是:市的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但市长在与市议会的关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
4.市委员会制:是市委员会既是市议会,又是市政府,它兼行市的决议权和行政权。(1)代表国: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地区(2)优点:有利于精简机构和人员;有利于议决权和行政权的统一;有利于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
5.市经理制:(1)代表国:美国;(2)基本特征:专业化、企业化管理;(3)优点: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利于对市政府和城市实行专业化管理,提高市政管理的效率;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市政管理相对分开,市经理则集中精力解决专业和技术问题。
大都市区的市政体制★★1.首先提出“大都市区”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建有统一的大都市政府,实行市政府下辖区政府的有:美国纽约,法国巴黎、马赛和里昂,日本的东京。美国多数大都市区都设有名称和形式各异的都市政府联合会,其性质是协商和咨询组织。
中国市政体制的演变★★★1.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的级别:城区常住人口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城市非农业人口在万以上的城市;大城市(50万-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中国城市行政等级制度: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每届任期5年;地位最高)、副省级市(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深圳)、地级市、县级市(基础城市)。
3.中国市政体制的演变:(1)清朝末年,设置了市建制的行政管理体制;(2)年,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街道办事处的性质作出明确规定。(3)年,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体制。(4)年,正式开始使用地级市的名称。
中国市政体制的基本特征★★1.中共市委在市政体制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2.全国城市的市政体制具有同一性;3.市政法律地位具有非自治性;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在市政体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市政职能具有全能性。
中国市政体制的改革与发展★★★1.我国原有市政体制的弊端:(1)市政职能转型不到位。(2)市政机构设置不合理。(3)城市行政区划不够优化。(4)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合理。(5)配套制度改革不深入。
2.中国市政体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方向:(1)加快市政职能转型。(2)科学设置市政机构。(3)合理设置市政体制层级结构。(4)完善基层市政管理体制。(5)实现市政管理的法治化。
第三章市政职能
市政职能的含义★★1.市政职能的特点:广泛性;服务性(城市政府的本质:公共服务);规范性;自主性;多样性。
2.市政职能状况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性质和城市政府在国家政权体系中的地位;市政职能的主体是城市政府;市政职能的客体是城市公共事务;实现市政职能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法制化、科学化、现代化的公共管理;城市政府管理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就是法制化和科学化。
市政职能的类型★★★1.按照历史线索,以各种职能产生的先后顺序为标准,传统职能和现代职能。(1)传统职能:治安防御、道路交通、卫生健康、供水照明、住宅消防、商贾消费、文化教育。(2)现代职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保护、产业经济和公共服务。
2.按性质和实现方式,防御职能和建设职能。(1)建设职能: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资源开发、公共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及科技发展等。(2)防御职能:治安消防、减灾救济、环境与资源保护、市场管理、食品卫生管理。
3.根据现代城市事务的主要内容、特点和市政管理的实际情况:一般职能和专门职能。(1)一般职能主要是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2)专门职能主要有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职能。
4.社会职能关心的重点:市民生活质量、市民素质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秩序,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模、土地开发、产业结构、资源优化、建设布局。
市政职能的原则★★1.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制中的地位。2.市政职能取决于城市的特色和工作重点。3。中国城市政府是城市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是国家在城市设立的一级行政机关。4.市政职能必须依法确立和调整。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1.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规划职能;交通运输职能;社会福利与保障职能(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公共福利、社会救济三个方面);文化教育职能;公共卫生与环境保护职能;公共安全管理职能;产业振兴职能。2.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实现方式:(1)制定法规、政策和指导性社会经济发展计划。(2)更新管理理念,吸纳民间力量参与公用事业。(3)依法行使各种审判权、认证权,对各项公共事务实施监督和检查。(4)投资和支持开发新技术,引导、刺激经济发展。
西方国家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1.市政职能的法治化程度高。
2.内容广泛的市政职能体系。
3.市政职能以服务为导向。
4.多样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西方国家市政职能内容的广泛性是由城市复杂的社会生活结构决定的。
中国市政职能的主要内容★1.内容:建设职能;社会职能;科教文卫体职能;公共财政职能。
2.社会职能:户籍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民政管理、司法行政管理、民族和宗教事务管理、侨务管理、社区管理、老年事务管理、外事管理等。
3.建设职能:城市政府建设、经营和管理基础设施能、城市规划的职能。
中国市政职能的基本特征★★1.行政主导型的市政职能体系。
2.单一化的市政职能实现方式。
3.发展不均衡的市政职能体系。
4.重管理、轻服务的市政职能导向。
中国市政职能的改革与发展★1.总体要求是:按照政企分开、政社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是政府经济与社会职能的转变。具体要求是:撤销部分职能(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同企业之间不再保持上下级的行政隶属关系);转移部分职能;增加部分职能(健全社区管理体制);强化部分职能。
市政职能过程★★★★1.市政职能过程的基本环节:市政决策、市政执行、市政控制。(1)市政决策:信息是市政决策的基础和依据。科学预测决策主要措施的可行性与决策客观结果的效益,是市政决策的关键阶段。决策咨询是市政决策的必要条件。多方案择优是市政决策的主要特征。(2)市政执行:通过首长负责制和工作责任制将市政决策的目标逐级分解、责任到人,是市政执行的组织保障;行政首长对下级的统一指挥,是市政执行重要的组织原则和工作原则;中国城市的政党组织和国家机构对由选举产生的政务类官员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由上级任命或聘用的事务类官员实行年度目标责任制;(3)市政控制:首长负责制所包含的领导控制、专门部门的专职控制、公务员的的自我控制,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管理体制。领导控制的重点是调配资源。专门部门专职控制的重点是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研究解决的措施。公务员自我控制的重点是及时发现偏差。及时发现偏差是市政控制的关键环节。公务员的自我控制是三位一体的市政控制体制的基础和关键。
第四章城市发展战略
城市发展战略的类型★★★1.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发展)。城市政府管理经济的手段和政策,如计划手段、价格手段、税收手段、财政政策和土地政策。
2.社会发展战略(城市人口发展战略;城市社会保障发展战略;城市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战略;城市社区发展战略;城市社团发展战略;城市社会安全管理的目标和政策)。
3.科技发展战略。为主导产业服务,是城市科技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
4.文化发展战略。
5.生态保护战略。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沿革★★1.20世纪80年代实行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2.20世纪90年代实行注重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城市发展战略。
3.21世纪以来实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发展战略。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和原则★★
1.制定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1)国家和上级政府的生产力布局等规划。(2)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而形成的城市体系。(3)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和人文地理条件。(4)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现状。(5)城市能源、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构成的对城市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2.城市科技发展战略——先导和关键;经济发展战略——基础和主体;城市社会发展战略——动力和目的;城市文化发展战略——支撑和保障;城市生态保护战略——前提和条件。
3.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的原则:(1)实事求是;(2)始终抓住主要矛盾;(3)统筹兼顾城市发展战略各组成部分关系;(4)长远目标与分期实施相结合;(5)法制化。
城市化的含义、衡量指标和类型★★★1.西班牙工程师塞德年的《城市化基本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制约和影响因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农业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市场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制度安排和变迁对城市化有推动和阻滞作用;世界人口剧增也是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城市化的衡量指标:(1)城市化的水平指标,即城市人口占城市所在地区总人口的百分比;(2)城市化的速度指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若干年内平均每年增长的百分点;(3)城市化的质量指标,即反映市民生活水平的一系列分类指标体系。
4.城市化的类型:(1)以产业和人口的流向为标准,可以分为集中性城市化(发生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和分散性城市化(产业和人口一方面从大城市中心区域逐步向郊区和农村分散,另一方面从大城市逐步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分散)。
(2)以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分为积极型城市化和消极型城市化。消极型城市化又可分为低度城市化和过度城市化。过度城市化指城市化超前与工业化,它的典型表现是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找不到工作。有形的城市化具体表现在:人口城市化;非农产业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的基础);地域城市化(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以及城市地域内部级差性转化的过程)。
中国特色城市化战略应坚持的原则★★1.城市化的速度要适度,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适度同步发展;
2.合理、集约利用资源,分类引导人口城市化;
3.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市化空间格局;
4.走市场推动、政府导向的城市化道路,健全城市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5.实现城市发展方式的多样化和合理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1.美国地理学家布赖恩·贝里于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概念。
2.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主要动力是产业一体化。
3.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二是省级行政区域层面。三是市县层面(这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研究的重点)
第五章城市规划管理
城市规划的含义和作用★★★1.城市规划的特性:政策性、综合性、权威性(体现了公众的意志,是一种公共事务)、地方性(各个城市的个性决定了城市规划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科学性。
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从而将城市规划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简称《城乡规划法》),于年1月1日正式实施。
3.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对城市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控制作用和调节作用。1)城市规划是指导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依据。2)城市规划控制着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3)城市规划调节着城市内部的各种关系。
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1.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1)古希腊的建筑师希波丹姆提出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功能分区思想之一。
(2)古罗马的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
(3)最早记载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是《周礼·考工记》。
(4)从东周开始到唐朝末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按照里坊制布局;到了宋朝,中国城市规划开始由街坊制代替里坊制。
2.近代城市规划理论:卫星城理论、田园城市理论、邻里单位理论、现代城市理论。(1)年,美国——欧姆斯特——中央公园。
(2)工业革命后,田园城市理论。(埃比尼泽霍华德在《明天,和平改革之路》);
(3)年法国建筑师夏纳尔提出工业城规划,第一次把城市中的工业区、港口、铁路与居住区在用地布局上严格区分开。
(4)20世纪初英国人格迪斯提出了从区域研究城市的观点,年英国伦敦规划委员会总顾问昂温提出了建设卫星城理论。
(5)美国规划师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的规划理论:主张扩大街坊,以防止汽车穿越居住区。
(6)20世纪以来,对城市规划影响最大的是雅典宪章(提出居住、游憩、劳动、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功能)。
3.现代城市规划理论:(1)年,法国——帕鲁——增长极核理论;(2)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张城市应该有更多的人情味;(3)城市规划理论史上的又一里程碑,《马丘比丘宪章》;(4)20世纪80年代后,兴起了技术派和
环境学派。城市总体规划★1.城市总体规划内容: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2.城市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
城市规划实施★★★1.中国城市规划的编制原则:(1)城乡统筹原则。(2)合理布局原则。(3)节约用地原则。(4)集约发展原则。(5)先规划后建设原则。
2.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搜集和分析资料→起草→评议→通过→审批→修改。
3.城市规划实施管理的内容:(1)对规划区内的土地进行城市规划管理(对建设用地提出选址意见书;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管理城市国有土地);(2)对规划区内的各项建筑进行城市规划管理;(3)参与重点工程竣工验收;(4)监督检查城市规划的实施。
4.城市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的原则:(1)统一规划,合理布局;(2)因地制宜,量力而行;(3)综合开发,配套建设。
第六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类型和作用★★★1.城市基础设施的类型:能源设施(电力、煤气、天然气);供、排水设施;交通设施;邮电通信设施;环保设施;防灾设施(消防、防汛)。
2.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社会生产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市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环境;避免和减轻各种灾害对生产和生活的危害;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1城市基础设施的性质:(1)城市基础设施具有生产性;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偿使用。
(2)公益性(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
(3)承载性;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的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之间存在比例关系。既要考虑生产和生活对基础设施的需求量,也要考虑基础设施的负荷能力。
(4)自然垄断性;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具有大量的沉淀资本、服务的地区依附性、规模经济性。
(5)超前性,根据“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
(6)系统性。
2.城市基础设施供给方式有城市政府供给、市场供给、城市政府和市场混合供给三种。(1)以财政补偿为主,市场补偿为辅:如公园、消防、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等。(2)完全通过市场实现投入产出补偿的部门:出租汽车。(3)依靠财政补偿实现投入产出的循环:路灯、红绿灯等交通安全设备、公共绿地、街道清扫、一部分防灾设施、广播等。(4)以市场补偿为主,财政补偿为辅:大部分能源设施、供水排水设施、交通设施和邮电通信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1.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计划的关系:(1)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必须以经济发展计划为依据,适应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处理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经济计划的关系。
(2)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经济建设之间存在着比例关系。
(3)城市基础设施为经济建设服务,要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1.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特点:数额大、建设周期大、资金回收慢、利润率低和折旧率低等特点。
2.国家和城市的财政支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3.城市财政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支出的来源:(1)城市维护建设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3)城市公用事业附加;(4)其他税收:包括车船税、燃油税等。(5)若干种收费:城市排污费;过桥费、过隧道费;住宅建设配套费。
4.在城市基础设施领域引入私人投资的形式:
(1)承包: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私人投资方式;
(2)公私合作:公私双方建立一个组织,可以全部参与,可以部分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3)授予特许权:私人被授权进行投资建设,完工之后在一定期限内由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为私人所有,到期之后将项目移交给政府部门;
(4)专门谈判投入法:私人只提供资金而不参与具体操作,具体实施仍由公共部门进行,公私双方只对未来的收益分配通过谈判加以确定。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和职能★★1.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机构:综合机构(市政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协调机构(市政府的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市政委员会、交通委员会)、专业机构(交通局、环境保护局,园林绿化管理局,市容管理局、城市管理局)。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1.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统一领导,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根本保证;
2.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的配合,以及区、县政府城市建设管理部门的分工协作,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组织保障;
3.改革和依靠基础设施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和管理,是健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关键;
4.吸收多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和经营基础设施,是搞活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新途径;
5.人民城市人民建,是发展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的源泉。
第七章城市公共事业管理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含义★1.城市公共事业及其管理所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在性质上属于公共物品。
2.城市公共事业管理领域: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3.城市公共事业领域的资金投入以政府财政为主。
4.城市政府对城市公共事业的管制:一是出于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二是弥补市场机制有限作用的需要。三是监督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和确保公共产权保值增值的需要。
5.城市公共事业的目标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效益关系★1.城市公共事业管理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效益关系,是环境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城市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必须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
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1.城市公共事业的基础管理:规划管理;准入管理;价格管理;税收管理。(1)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的计划管理;城市公共事业的规划管理。(2)城市公共事业的价格管理:主要是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3)城市公共事业的税收管理:原则是必要而适度。
城市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及主要内容★★1.城市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学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制度;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和学位制度;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估制度。
2.城市教育管理的主要内容:教育预测(第一步);教育决策;教育计划;教育组织;教育评价。
城市科技管理的意义及基本内容★1.意义: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城市整体实力的重要手段;是迎接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挑战的主要途径。
2.基本内容:确定城市科技发展规划;制定并实施城市科技发展计划(实施城市科技规划的重要中介环节);城市科技活动的组织和领导;城市科技活动的调控和评估。
城市教育与科技管理体制改革★★★1.根据城市教育的不同类型、性质和目标,分别采取以下不同的教育运行和管理模式: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模式;多方投入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社会办学的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模式。
2.中国深化城市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途径:继续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全面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继续推动应用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实行企业化转制,大力促进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化集群和产业化基地;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营科技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属于非政府机构,它是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
3.我国城市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1)政府对教育和科技管理的权力过于集中,教育和科研缺乏必要的自主性。(2)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式僵化。(3)教育和科技管理缺乏充裕的条件保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4)教育和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不合理,资源使用效率低。
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内容★★1.基本内容: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制定;城市各项文化基础工作的管理;城市文化市场的管理和监控。城市文化市场,是以商品形式向市民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娱乐服务的市场。
2.城市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简称“二为”方向),(首要原则)。(2)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则。(3)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基本原则。
城市体育管理的含义、内容及职能★1.基本内容:有特色、有重点地发展城市的竞技体育;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利用率;积极扶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2.基本职能:计划职能、组织职能、控制职能、决策职能。
城市文化与体育管理体制改革★1.城市文化的投资和管理模式:(1)演艺娱乐行业的市场化运营模式;(2)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政府扶持模式;(3)新闻出版事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4)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的产业化运营模式。
2.城市体育管理模式:(1)城市体育组织的俱乐部管理模式;(2)体育场馆的有偿服务管理模式;(3)体育竞赛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组织机构与工作方针★★★1.社会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2)体现基本人权;(3)维护社会稳定。
2.组织机构:(1)卫生行政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机构;(2)卫生业务机构:医疗机构;中医药机构;卫生防疫机构;妇幼卫生机构;药事机构;医学教育和科研机构。(3)政府协调性组织与群众卫生组织: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和中国红十字会。
3.工作方针:面向广大城市居民;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对各种医药卫生力量的组织方针);卫生工作与群众参与相结合。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内容★1.城市公共卫生的发展管理:社会和经济体制;制定城市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城市公共卫生规划与编制规划预算;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评价与调整规划;情报支持与法律支持。
2.城市公共卫生的分类管理,包括:医事管理;卫生防疫管理;药政管理;妇幼卫生管理。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1.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
(2)坚持立足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城市公共卫生体制。
(3)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
(4)坚持统筹兼顾,把解决当前突出问题与完善制度体系结合起来。
2.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全面加强城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进一步完善城市医疗服务体系;
(3)加快建设城市医疗保障体系;
(4)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3.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协调统一的城市公共卫生管理体制;
(2)建立高效规范的城市公共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3)建立城市政府主导的多元公共卫生投入机制;
(4)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公共卫生价格形成机制;
(5)建立严格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监管体制;
(6)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
(7)建立实用共享的城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8)建立健全城市公共卫生法律制度。
城市公共财政的含义和职能★★1.特点:具有公共性、非营利性、强制性、补偿性、公平性、法治性等特点。
2.职能:(1)资源配置职能(首要职能、提供产品);(2)收入分配职能(具体着眼点是防止贫困);(3)经济稳定与增长职能。
3.作用:促进城市建设和维护,实现城市规划;支援国家经济建议;促进城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保障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
城市公共收支管理★★★1.城市公共收入:按经济性质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收入、专项收入、彩票公益金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2.城市公共收入的原则:是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1)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1)横向公平:境遇相同的人应该承担相同的税负;纵向公平:境遇不同的人应该承担不同的税负。2)公平原则具体可分为受益原则(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成本费用的分摊,要与社会成员从城市政府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收益相联系)和支付能力原则(根据各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各人应承担的税负)。(2)效率原则要求税收做到:充分且有弹性;节约与便利(以社会的福利为准则);中性与校正性。
3.城市公共支出:从支出的性质看,包括公共消耗性支出和公共转移性支出。
4.城市公共支出的原则:(1)要严格控制城市公共支出的范围弥补市场失灵的原则;(2)要讲求效益;(3)使所有居民普遍而平等地受益;(4)量入为出。
城市政府采购制度★★1.城市政府采购原则:(1)有助于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目标。(2)公开透明原则。(3)公平竞争原则。(4)公正原则。(5)诚实信用原则。
2.城市政府采购的方式:实行集中采购和分散采购相结合,公开招标(主要);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采购;询价;国务院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其他采购方式。
3.城市政府采购制度: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实施。
城市市场管理的任务和原则★★★1.城市市场管理工作的任务:
第一,调查研究市场,提供市场管理信息。
第二,制定或参与制定市场管理的规章、法规和法律,并贯彻执行。
第三,协调市场上的各种经济关系,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第四,依法对各类市场进行监督管理,保护合法经营,查处违法违章经营活动。第五,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城市市场管理的意义:第一,有利于维护城市经济秩序。第二,有利于城市企业生产和再生产的顺利进行。第三,有利于保障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城市市场管理的内容:(1)对商品经营者及其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2)对商品的监督管理。(3)对市场交易场所的管理。
价格管理质量管理★★★1.价格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价格管理的形式、价格管理的权限两方面的内容。
2.价格管理的原则: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制定价格的方案原则上实行集体审议制。集体审议可以采用价格审议委员会讨论、办公会议讨论等方式。制定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用事业价格、公益性服务价格、自然垄断经营的商品价格等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应当建立听证会制度。
3.质量监督的基本形式:抽查型质量监督(逆向工作)、评价型质量监督(顺向工作)、仲裁型质量监督。
4.质量监督原则:统一管理和分级分工管理相结合;公正、科学;对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的监督并举;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城市土地管理的含义和意义★★1.在中国,城市土地一般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2.特性:自然特性(位置固定性、差异性、耐久性)和经济特性(稀缺性、区位效益性、边际产出递减性)。
城市土地管理机构和内容★★1.机构:市国土资源局(城市土地最主要的行政执法部门);市规划局;市房产管理局;市司法局;
2.内容:城市土地的地籍管理(核心是城市土地的权属问题);城市土地的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的行政、经济、法制管理。
城市土地市场管理★★★1.城市土地市场管理的关键:城市土地的有偿出让
2.城市土地有偿使用主要形式:土地出让金;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土地增值税
3.中国城市土地市场:一级市场是国家凭借对城市土地的所有权,把一定时期的城市土地使用权批租或出让给城市土地的经营者和使用者。二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经营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三级市场是城市土地使用权在城市土地使用者之间的横向流动或转让。
4.城市土地的有偿出让:中国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的最高年限——居住用地70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40年;其他各种用地均为50年。出让的方式:协议出让;招标出让;拍卖出让。(协议出让适用于市政公益事业项目用地、非营利性项目用地、高科技项目用地以及城市政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施产业政策而需要给予扶持、优惠的项目。拍卖出让方式最富有竞争性,主要适用于竞争性强的商业、旅游业、娱乐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用地。)
5.城市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方式:出售或买卖;交换或互易;赠与。
6.城市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原则:“认地不认人”原则;房、地产一致原则;效益不可损原则。
第九章城市生态管理
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标准★★★1.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成分、结构、功能。
2.城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生物组成要素、非生物组成要素、人类和社会经济要素。
3.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复合生态系统,人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完整性,对外依赖性很强。城市生态系统具有非稳定性。城市生态系统具有脆弱性。
4.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提供高质量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
5.按照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要素,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等;按照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的性质,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可以分为物理环境质量、化学环境质量和生物环境质量。
6.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标准中的低级标准,又称为安全环境标准。高级标准,又称为舒适环境标准。
7.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衡量指标。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1.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城市生态环境污染。
2.中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3.造成城市生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第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使城市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超出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容量。
第二,不尊重生态规律,片面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因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
第三,城市生态环境的外部性和市场机制失灵。
第四,社会消费需求猛增,生产技术、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落后。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协调发展,互惠共贏。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3.依靠科技,创新机制。4.不欠新账,多还旧账。
中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机构和制度★★1.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
(1)环境质量标准制度。
(2)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度。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所有建设项目建设前,必须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4)“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5)环境监测制度。
(6)排污管理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赔偿制度。
(9)限期治理污染源制度。
(10)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第一责任人)。
(11)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12)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制度。
2.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诉讼的时效期间为3年。
生态城市的含义和基本特点★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一项政府间跨学科大型综合性的“人与生物圈计划”,在其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2.基本特点:和谐性、可持续性、整体性(以人为主体,人、物和空间三位一体)、高效性、区域性。生态省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类。
3.中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有三个层次,即生态县(县级市)、生态市、生态省的建设。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原则和措施★★★1.生态城市的建设: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整合和生态意识培养几方面。
2.生态城市建设须遵循的基本原则:(1)因地制宜原则;(2)以人为本原则;(3)综合性原则;(4)区域整体性原则;(5)集约化原则;(6)有机集成原则;(7)重点性原则。
第十章城市社会管理
城市人口管理的地位★★1.我国城市人口运动的基本趋势:(1)城市人口总量增长的趋势;(2)城市人口老龄化的趋势;(3)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4)城市人口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的趋势;(5)城市流动人口增加的趋势。
2.城市人口管理的意义:(1)是维护城市正常的生产与生活秩序的需要;(2)是加快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要求;(3)是发挥城市功能的有力保障;(4)是优化城市人力资源配置的必要前提。
城市人口管理的内容★1.户籍管理:市公安局。城市户籍登记的内容主要有:常住人口登记、出生登记、死亡登记、迁出登记、迁入登记、更正登记、暂住人口登记等。
2.居民身份证管理。居民身份证的有效期限为10年、20年(26-45)、长期三种。
3.人口普查与预测。预计我国到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4.流动人口管理。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5.计划生育管理。
城市社区管理★★★★★1.德国社会学家弗.滕尼斯就提出了社区的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将英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3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