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含山县 >> 含山县经济 >> 年前的含山老街

含山头,听这名字就不是一个大地方,但含山头确实是个有名气的地方。湖州东南百余里内就含山这么一座像样的山;山上还耸立一座塔,称宋塔,也称笔塔。这么风景优美的地方,你就是不让她出名也难。

含山,“嘉湖间若含然物”,故名。清光绪《归安县志》说:含山市在县东南八十里,有小市六、七家。这小小的含山清朝就称“市”了,然店铺也就六七家,跟新市练市没法比。

含山老街,在运河西岸;称为街,也就百米不到。《归安县志》中的含山市是否就在那条曾经的老街之上?相必是吧。运河之上,明朝就有山塘桥;明徐霞客在游记中写作“寒山桥”。一座拱桥,横跨两岸,东来西去,再上南落北,方便了各村的村民。明朝的王承诗把含山也称作寒山,说含山“依卓无依旁,森然独秀,山下有小村落,茅屋酒帘,令人有尘外之想。”王承诗笔下的小村落是否就是含山老街,也有可能。虽是村落,但有“茅屋酒帘”;如果追溯到唐朝韦庄的《含山店梦觉》,人们在含山开店做生意的历史也久远;毕竟含山是个活水码头。

现在的含山头,出生于清末民初的老者都已故去,对含山老街的印象无从考证。那天,唐掌元先生到含山拜访原含山卫生院德高望重的庞医生,了解到年前含山老街的一些情况。

一山,一河,一桥,一街,真是江南胜境;难怪有人有“尘外之想”。年前,含山老街到底是怎样的?一条南北不足百米的石板铺成的街,那时没有几家店铺。坐西朝东的一共十二家。据庞医生回忆,老街最南端有两家人家,虽朝着街路,但不开店,他们是王棠松和钱新友两家的祖居;接下来是杨阿炳木头行和吴志香寿材店。他们俩一个卖木头,一个做寿材;做寿材需要木头,要做寿材的人选择木材很方便。挨着寿材店是王子林什货店,卖些生活什杂,小零小碎的商品。

老街第六家是含山联合诊所。附近村民头痛脑热可以到诊所就诊。接下来是两爿茶店。一爿是钟岩亭开的,一爿是钱来发开的。茶店过去,是戴鹤林的什货店和阿才豆腐店。最后两家是钱杏云茶店和高水清货郎担。货郎担每天要挑着担子满村坊跑。这是他夜里落脚的地方。这货郎担大概无钱造房子,他的住处是两间简陋的茅草房。

老街靠河边的只有四家店铺,就在山塘桥的西边桥堍头。南面第一家是王棠松肉摊头。看来这含山老街,王棠松的房产还是比较多的。第二家是阿三豆腐店。最后又是两家茶店:沈婉英茶店和糖罐头阿珍茶店。两家茶店之间,隔着一个硚埠头。镇上居民挑水淘米洗菜,或者上货下货都在这里。呵,小小的含山头,茶店竟有五家。看来含山附近各村的老年人是非常喜欢吃早茶的。

含山山塘桥西堍下来,靠西北边还有几间房屋。后面两间是解放初期含山乡镇府驻地;时任乡长叫常桂荣,文书沈秉忠。乡镇府前面有一家裁缝店;其他两间,一间是谢先生住处,另一间是空房。

含山成不了大市面,可能含山确实太小了。再者,他前有新市,后有练市。含山人要出市,都喜欢到新市去,或者到练市。

运河拓宽,含山老街没了,成了运河的一部分。含山老街后面再后面,原来的机耕路变成了分金街。这是老街之后含山第一条街。现在含山集镇除了分金街,还有富强路、中兴路、日晖街、横街、大桥路和科峰路。含山,虽降格成村,但街和路确实纵横交错。呵呵,老街之后是新街。再过几十上百年,这些新街也成老街了。

???

往期回放:

1.湖丝源流(一)

站在钱山漾遗址的田野上

2.蚕歌

马鸣王歌

3.心中的白鸽

读诗人三远《当战争逼着你投票(组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