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无相有道原创并独发百家号,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汉青玉猪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长达八千年之久,始终与华夏文明并肩齐驱、砥砺前行,贯穿了中华文明的每个角落。
玉器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载体,在不同历史时期产生了众多极富时代特色的历史遗存,这些玉器发展进程中不同阶段的代表性器物,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治玉工艺的历史沿革,另一方面反映出古代社会不同阶段的人文风貌。
在年己亥猪年来临之际,让我们盘点一下古代玉器中“玉猪”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玉器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西周玉猪在中国古代,野猪被驯化成为家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随着猪成为古代社会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家畜,其资源价值也逐渐凸显,继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历史遗存中,就产生了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玉器——玉猪龙。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是发现于红山地区的一种玉器,因为造型特殊,所以成为了红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玉器品种。
天津博物馆藏红山文化玉猪龙玉猪龙的外观一般是整体弯曲呈“C”型的,犹如蛇的身体一般,无足,且首尾相连,同时又给人一种刚劲有力的动感。
因为玉猪龙的头部又有肥大的耳朵,以及与猪特别相似的鼻、嘴、眼,所以人们就把这种似猪又似龙的玉雕动物,称为了玉猪龙。
玉猪龙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具体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
红山文化玉猪龙位于安徽省含山县距今约多年的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遗址,也出土有重达88公斤的大型玉猪。
这件玉猪为半玉半石质,在中国古代“石之美者为玉”的广义玉文化当中,受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局限,各种不同材质的石料被广泛地琢制成器物,也是中国玉器发展进程中的一大特色。
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大玉猪这件安徽凌家滩出土的大型玉雕猪形器全身长72厘米、宽32厘米、重达88公斤,是我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猪”。凌家滩玉猪采用非常写意的“圆雕”工艺,看起来“圆滚滚”的,却面露獠牙,是一只“野猪”的形象。
此外凌家滩文化遗址中还出土有另一件玛瑙猪,其材质采用了玛瑙,并且为了便于佩戴上面还打有孔道。
新石器时期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玛瑙猪由此可见在新石器时期,猪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力量象征已经在原始社会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说明在远古时代,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还相对薄弱,更期望用凶猛的力量保护自己,这种愿望也体现在了原始的图腾崇拜当中。
随着中国古代对猪的不断驯化与饲养,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期已经有猪的舍饲,这说明猪在商周时期已经成为了古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
商周玉器中出现了众多的玉猪形象,这时的玉猪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是统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拥有社会资源的一种体现。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西周玉猪、玉牛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西周玉猪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加剧,诸侯贵族们对权力与财富的攫取和欲望更加强烈,在这个被孔子称为“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一方面天下诸侯纷纷各自为政,拼命发展和壮大自身实力,一方面社会文化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玉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最具代表性的贵重资源,是王权与财富的象征,具有典型的“王玉”属性,因此玉猪也就当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玉器品种之一。
曾侯乙墓玉唅在湖北随州发现的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中就出土有曾侯乙随葬玉唅,所谓“玉唅”是指诸侯贵族随葬时放在死者嘴里的玉器,称作“晗”。
其中出土了21件玉唅,包括玉牛6个、玉羊4个、玉猪3个、玉狗2个、玉鸭3个、玉鱼3个。
这些玉唅都是微雕的玉器,最小的1公分多,大的有2公分,但21件也很大的一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战国早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
曾侯乙墓玉唅到了秦汉时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仅为了食用,因为可以积肥,使养猪业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直至汉代,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养猪方式。
在汉代玉器中玉猪的形式也产生了变化,玉猪握这种葬玉形式开始出现。
美国洛杉矶博物馆藏汉代玉猪具体来说,玉猪握在东汉时期较为盛行,玉猪亦称玉豚,是一种较常见的随葬玉器,既有用于手握,也有用于佩挂的。
在两汉时期,猪是社会财富的一种象征。猪的多寡可以衡量家庭的富裕程度,以玉琢成猪形用来随葬,象征着让死者带走满身财富,是秦汉时期“视死如生”丧葬文化的一种特色产物。
上海博物馆藏汉代玉猪汉代玉猪汉代玉猪汉代玉握猪的另一个鲜明特征是其创新地使用了“汉八刀”治玉工艺,而“汉八刀”以简洁干练的刀法著称,虽然简单,但是雕刻精美,这就是汉八刀特点,也是古代手艺人智慧的体现。
因此汉代玉猪的造型匀称,呈伏卧状,造型生动活泼,刀法娴熟流畅,线条简练明快。
汉玉猪简练流畅地勾勒出猪的耳、背、尾、腿等各部分轮廓,形态生动,惟妙惟肖,别具一格,汉代玉猪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工艺成为汉代玉器的典型代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汉代玉猪湖南博物馆藏汉代滑石猪隋、唐时期养猪已成为农民增加收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元明时期在扩大猪饲料来源方面有很多创造。
明代中叶养猪业曾经遭受严重摧残,正德十四年(公元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
清代玛瑙猪清代玛瑙猪清代玛瑙猪猪作为人类最早驯养的六畜之首,与人类生产生活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古代的养猪业对猪的分类颇为详细,因而有更多的词汇得以运用。如“豚”指小猪,“贲”指牙猪,“豭”指牯猪等。
古人认为,猪肥头大耳是美好和美满的象征,假如一个人的耳朵大,则是吉人天相的重要标志。
又因“猪”与“朱”、“蹄”与“题”谐音,故唐代科考士子以吃猪蹄子为吉祥,希望能金榜题名。每当有人赶考,亲友们都赠送红烧猪蹄,预祝赶考人“朱笔题名”。
红烧猪蹄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玉器始终伴随左右、如影随形。而玉猪这一题材的玉器品种也一直存在于古代玉器的发展进程当中,并且随着中国古代治玉技艺与艺术审美的不断发展,创作出无数令人心醉神迷的艺术瑰宝,古代玉器在原有功能基础上也更多了实用和赏玩价值,这也是中国玉器历久弥新、越千年而不朽的原因之一。
国家博物馆藏东汉玉猪汉代玉猪汉代玉猪宁夏贺兰县暖泉农场汉墓群出土汉玉猪宁夏贺兰县暖泉农场汉墓群出土汉玉猪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4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