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徜徉在城市与乡村的深处,会经常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尤其那一座座古镇、一条条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艺、老物件,无不承载着悠悠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安在线推出《行走安徽老街》系列摄影报道,集中展示老街场景及生活在老街人们的质朴、勤劳、幸福、喜悦、自信。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马鞍山市和县篾匠街。
篾匠街,在马鞍山市和县城内小市口向西,此处是篾匠与竹器行业的聚集地。篾匠街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和县境内唯一一条保存相对完整的古街,见证了和县近现代的繁华与变迁。
拍摄手记:
所有安徽人以及安徽的朋友,请迅速回答:安徽省的“东大门”在哪里?
文体爱好者,请告诉我:新安画派的杰出代表戴本孝、“当代草圣”林散之、我国首枚奥运金牌获得者许海峰的故乡在哪里?
此刻,请和我一道喊出一个美丽的名字:和县!
据资料显示,北齐天保六年(年),齐梁在历阳设制,改历阳为和州。和县在历史上首度有“和”,应由此开启。年11月12日,和州光复,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管辖。民国21年(年)属安徽省。如今的和县县域面积平方公里,辖9个镇,人口54万,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历史文化名城”“滨江产业新城”“生态休闲胜地”。
从一个春暖花开阳光灿烂的季节开始,憧憬如风越过盛夏至初秋,把心头日夜荡漾,直到我再也按耐不住激动,于是早上5:15起床,带上几包器材就出发了。
要去哪里?当然是去和县!我的目的地是篾匠街。
起初,对篾匠街的认识过于肤浅,实地拍摄寻访,把心沉下去,才觉得这个地方是非来不可的。
刚到街头,57岁的马仁荣师傅正在做蒸笼,他祖上五代都是篾匠。我们初次见面,他一开口就把我震住了:“我已与我的职业融为一体了。”我想,每一个对生活百般真诚的人,无不对工作万分投入。“其实内心很想找个徒弟,能把手艺一直传下去,但我知道,终究是没有人来学。”他话峰一转,又为刚才的想法垫了一个底,“随着科技和时代发展,我的手工活慢慢退出历史舞台,我也能接受。”一旁,他老婆笑了笑,又一言不发。几分钟后,这个满脸慈祥、面色红润的篾匠夫人缓缓拿起剪刀把手上厚厚的茧一一去掉,那是被竹篾刺伤又长年累月辛劳后在手掌刻下的生活痕迹。
挨着一家住着80岁的罗万财师傅,他祖上四代都是篾匠。罗师傅如今专做鸡笼,干满一天,能打一个成品,所得80元左右。他因长年累月俯身劳作,导致晚年斜歪着身子干活。老人告诉我,他儿子以前也是篾匠,后因生活不得不改行。“我要挣钱为儿子们买房分担点,孙子孙女们上大学了,我当然要给他们挣点奶茶钱。“这位闲不住的老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永远超越自己。
篾匠街并不长,你若只是闲逛,很快就可以走完。但这条街,单是这传统的即将不复存在的生活用具铭刻着的时光和节奏就让人着迷,当我们被新时代的科技恩宠,驻足回首来时路,仿佛时间不存在,或者更换了度量方式,获得了新的更辽阔的坐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有句台词说得好:“在此坐标(新的更辽阔的坐标)中,个人变得渺小,但以另一种方式接近永恒。”的确,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人很渺小,但又很伟大。
你看老街里的一口古井,时至今日它清澈见底,它依旧深藏大地,又接纳苍穹万象,所谓顶天立地正如是。“现在停水停电了就只靠它了!”84岁的马奶奶摊开右手掌,告诉我这口古井有五百年了。我诧异时,她利索地打了满满一桶水上来。
暮色催人把家还,我却不愿挪双脚半步。那就再走一圈篾匠街吧。还真是巧了,这次碰见了在忙着做浴桶的65岁的木匠唐先胜!他是祖上第三代木匠。我愣愣地站在他家门口好久,见他一丝不苟又勤勤恳恳,对我这个陌生人浅浅一笑,和善的面容映照着心底的诚恳。我问他是否带了徒弟,他笑着摇头,过了一会,他又说,要是有人来学倒也愿意教,不然这好好的手艺就要失传了。我转身抬头,墙上他父亲做篾具的照片还泛着银盐的微光。只是一转眼,那个老篾匠就走了,只留下几张照片映照着昨天的故事。
从合肥到和县篾匠街,我与这风情万种的斑斓大地自然融为一体,又一心匍匐在篾匠街的胸膛,忍不住对旧时光刨根问底,听它的呼吸,又对未来无限憧憬。我解释,这种感觉就是喜欢。莫言说,极致的喜欢,更像是一个自己与另一个自己在光阴里的隔世重逢。在和县篾匠街我看到了另一个真实的自己:就像这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的老街,真诚而炙热。
我以为,对于篾匠街,你是非来不可的。所幸我曾来过,以后也定会常去。(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陈群)
篾匠街古树和老屋篾匠们称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篾匠街,手上展技术,嘴上吐春秋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z/4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