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西西谈文化独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宿王昌龄隐居》·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与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同科进士及第的挚友,不过他仅仅做过盱眙县尉,不久便辞官归隐湖北西山,而王昌龄却出仕之后,再未归隐。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辞官归隐途经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即今安徽省含山县石门山时。诗人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遂作此篇。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意为:清溪远流,望不到尽头,故人隐居之处,如今只剩下孤云飘浮。首联写远望所见。“深不测”,一作“深不极”,非言溪水深不可测,而是说溪水流入山之深处,难见尽头。溪水清冽,山深景幽,正是隐居佳处。
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曾对齐高帝言:“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后来“白云”遂成了隐士的象征。然此处不说“白云”而称“孤云”,其意正如清人徐增所言:“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便觉其孤也。”“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句意为:松树枝头露出朦胧的弯月,月华的清辉依然在为君播洒。
此联写夜宿故人居处之所见、所思。故人不在,诗人自然难以安然成眠,禁不住往来徘徊、寻觅、思念。青松微月,月华朦胧,景色清幽,预示着昔日主人的雅洁。一个“犹”字,用得神妙。既写出了当年王昌龄隐居时清风明月作伴的闲逸状,同时,它还蕴涵着今日月色依旧在为故人播洒,希望主人能归来,像诗人一样再度隐逸山林之意。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句意为:茅亭台前花影如眠,栽种药草的庭院长满了青苔。此联亦是诗人夜宿故人居处之所见,蕴涵丰富。“宿花影”,喻夜静时花影亦如睡去,景状清幽静谧。“滋”,繁衍意。言“茅亭”,显见昌龄居此时的清贫、高洁;言“药院”,亦足见其情趣优雅。院中青苔满,可知主人离去已久。
而这繁茂的苔藓,与上联的“清光”一样,又似在期盼着主人的归来。茅亭花影,药院苔纹,夜寂景清,煞是喜人,自然流露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为未联表明其隐逸之心志埋下伏笔。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句意为:我将远离纷繁的俗世,到西山与成群的鸾凤白鹤相伴为伍。此联写诗人自己归志已决,并希望王昌龄坚持初衷,重返山林。“谢时去”,即辞别官场,远离时事而去,“弯鹤群”,即与鸾鹤为侣,归隐山林。
江淹《登庐山香炉峰》诗云:“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此化用其意。王昌龄此时已入仕途,不再隐居,然此处用了一个“亦”字,说自己也要学王昌龄的样子,归隐山林,故意将昌龄引为同道。诗人虚晃一枪,正话反说,婉转地表达出希望友人坚持初衷的讽谏之意。“亦”字可谓用得精妙。
全诗前三联写景,后一联抒情,写景状物由远及近,景随人移。诗中通过描叙王昌龄旧日隐居地的景物,深情地赞叹了其居处的青松掩映,水清月明,清幽静雅,暗赞居所主人的闲逸雅洁,巧妙地流露出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含蓄微妙地暗示、劝勉王昌龄归隐。诗作意境清雅,构思精巧,其写景之句,貌似平易,实蕴含着深长的比兴寄喻,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参考资料:古诗词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系作者西西谈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