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游褒禅山
作者:伟夫
也游褒禅山北宋时期的王安石,在多年前,辞去舒州通判一职,在回老家抚州时路过褒禅山,游历此山后,他感概万千,在路上就写就了《游褒禅山记》。
此游记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寓意深远,至今仍在语文课本上被诵读。这次我利用端午小长假,专程去了趟含山县的褒禅山,寻着王安石的足迹,饱揽此山的风姿。
进入景区门口,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游记名山——褒禅山”。公元年,34岁的王安石血气方刚,毅然辞职,一路上满腹惆怅。在《游褒禅山记》中,他写道:“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他通过游褒禅山,认为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没能达到,在他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凡事在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没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还能讥笑吗?王安石认为这就是他这次游褒禅山的收获。通过这段话,他深感自己的抱负远远没有实现,不能因为一职通判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崖,他是属于“力量足以达到目的”的人,这就是他的文化自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集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于一身。他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立了“荆公新学”,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
王安石进士及第,一生惜文爱字,在游记中这段文字,足以见其对文字的珍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这段文字是他在褒禅山的华阳洞里,发现了有倒地的石碑,忧虑地感叹,如果前人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怎么能说的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并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文化的传承,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我们了解历史,以史为鉴的重要史实。王安石就担心唐宋鼎盛文字的遗失,那将不堪设想。
那年,我曾在江西南昌逗留了一段时间,期间还专程去了一趟抚州,寻找王安石遗风。抚州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之称,除王安石外,这里还是文学家汤显祖、散文大家曾巩、词坛巨擘晏殊、晏几道的家乡。当我走在古老的文昌桥上,看着川流不息的抚州人,顿感这个小城如此儒雅,有着浓郁的文化氛围。
当走在赣东大道上,空气中都夹杂着墨香。原来这里座落着一家仿宋园林式建筑,占地20亩的“王安石纪念馆”。王安石纪念馆主楼为熙丰楼,展馆全面展示了其一生的历史评价和深远影响。其中有一展厅的标题让我十分震撼,也让我对王安石肃然起敬。这展块的主题是:“洁白之操寒于冰霜——人品无一污点的王安石”。综观历史,有谁能称之为“人品无一污点”?人品见文章。有人说,心纯洁,文字自然纯洁。人品无一污点的王安石,所创作的文字自然观点鲜明,逻辑严密,有着很强的说服力、感染力和认同感。如此品格,正如王安石问道“其孰能讥之乎”?
褒禅山,一个寂寞的小山,因一位彪炳史册的文学家路过,因一篇《游褒禅山记》而栩栩生辉。校对:百里墨魂(图片来自网络)作者简介伟夫,安徽当涂人,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市、县作家协会会员。有通讯、报告文学、散文、小说、诗歌散见报刊及多家文学微刊,部分作品被收录书籍出版。
END
赭麓文学社
文学顾问:邓有民
总编:江锐
副总编:阿牛
编委:向新国紫诺
牛双成朱启莲
梁风杨东民
刊头题字:董金义
投稿须知:
1.题材不限,字数四千以内,诗歌不少于三首或十五行。稿件须原创首发,杜绝一稿多投,文责自负,15日内未收到用稿信息可转投其它网络平台。
2.投稿邮箱:jiangrui
sina.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