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村民们认真地装拣苹果。何刚摄
11月4日,阿坝州茂县南新镇安乡村半山腰的一片苹果地里,一群身着统一服装的村民正忙得不亦乐乎,采摘、挑拣、打包、运输......好不热闹。在打包现场,四川九耕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明清熟练地指挥着各个环节。这是他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的基地。平日里,基地的苹果都由他负责收购,他还会和县科农局的专家们一起帮助村民们指导种植技术。
“来,都拿过来,我再检查一遍,千万不要参差不齐的就拿去卖了哈,消费者欺骗不得,不要破坏了我们茂汶苹果的招牌,大家好好选。”刘明清一脸严肃,生怕坏了茂汶苹果的牌子。据悉,茂县地处川西高原,拥有得天独厚的光照、湿度、温差、土壤等环境优势,种出的李子、苹果等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和好评。
“前两天我们接到一个明年的预售大单,光定金就给我转了15万元。今天,我们采摘的斤苹果是发往广州的,茂汶苹果点都不愁销。”刘明清笑着表示,因为茂汶苹果口感好、易储存、个头大、长得好看,这几年远销北上广和江浙一带,量也在大幅增长,在东部发达城市市场越来越受青睐。刘明清介绍,收到大订单的喜讯后,他特意挨家挨户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阿坝州茂县,是川西高原最大的李产业种植区,享有“千年果乡茂县有李”的美誉。近年来,该县在抓好李产业发展的同时,还对传统优势产业苹果进行了品种创新、栽培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品质再上台阶、收益大幅增长的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达亩,总收入达万元,苹果产业已成为该县仅次于李产业的水果产业。
安乡村苹果产业发展主要采取“政府+专家+农户+收购商”的模式,即由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协同大专院校专家团队对基础设施、农业配套设施、品种选择、栽培技术、管理流程等进行规划和指导,由乡党委政府具体抓督促落实,再由政府协调采购商对苹果进行集中收购或预购。这样的模式,有力保障了苹果种植的科学性、田间管理的规范性、市场销售的稳定性,实现了政府效益、农户效益、消费效益的多效合一。
为了给当地村民营造良好的水果种植条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当地政府利用涉农项目和地方财政资金,不断完善地膜、滴灌、生态肥、保湿草籽等配套建设,并常年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团队以及县科农局技术团队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保障,大力推广运用多头高换、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种养循环、大棚栽培、碎枝还田等新技术、新模式,并组织果农代表到农业发达地区参观考察和交流培训。
“李子是我们水果产业的龙头,但在长期的种植中我们发现,沿河一带的李子上市时间早,口感却比高山和半山的次,卖价不高。所以,我们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这部分种植进行了李子转苹果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区域种出的苹果不仅大、红,而且产量高、市场好。如今,以安乡村为代表,许多果地开始大面积种植苹果,品种包括原有糖心苹果红富士以及秦脆、维纳斯黄金、瑞雪等新品种。新品种较之前的老品种,外观更好、口感更佳、收益更多。”茂县科学技术和农业畜牧局长万力基表示。
设施提升、品种改良、产业转型仅仅是茂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方面,对乡村实现全面振兴而言,更大的效应是村民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的深层次变化。
“自从村里苹果产业发展起来后,我就来这里打零工了,一天块钱,一年大概能挣个1万多元。不仅可以照顾一家老小,还能在家门口挣钱了。”安乡村四组村民白成群,过去曾是村里典型的全职家庭主妇,一直在家相夫教子。她觉得在家门口就业的感觉很好,希望村里苹果产业能做得更好。
受苹果产业普惠的还不止白成群,安乡村四组村民杨小林一家更是通过苹果产业发家致富的典型。杨小林一家是资深的苹果专业户,已种植苹果20余年。“听说政府帮忙换新品种了,还要带我们到外地培训,我激动得不行,赶紧上报自家需求。”杨小林掰着指拇算了一账很是开心:“我们家一共种有苹果5亩,亩产多斤,年产斤,批发单价4.5元/斤,除去成本,年收入大概有15万元左右。”
一旁,杨小林爱人曾令红正和公公婆婆在苹果堆里套袋打包,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接过话,“现在,我们家新房子也修了,车子也买了,一个汉兰达越野车,两个女儿也都上班了。她们外地的同事都喜欢来茂县,摘我们这里的苹果,看我们这里的风景,吃我们这里的农家饭,每年年休都带一群人来采摘,热闹得就像过年一样。”
茂汶苹果。何刚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