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东南部,螺髻山脚下,普格县特尔果乡开始迎来丰收季。稻鱼共生体验园里,稻穗金黄,鱼游虾戏,瓜果飘香。
让人意外的是,与这片高山上的稻田共同生长的,并不是当地的普通农产品,而是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鱼类和水果。
沿海的农产品如何在这高山上“扎根”?这种改变的发生,缘自国家山海协作战略,来自佛山对凉山的对口帮扶。
作为对口帮扶地区,禅城借鉴广东发展工业园的理念,在普格县发动企业和村民共建农业产业园,推动山海融合发展,助力当地摆脱贫困,加速迈向现代化。
●南方日报记者林洛峰张培发王芃琹罗湛贤
共建园区
故事从螺髻山脚下的特尔果乡开始。
在彝语里,普格意为“山垭口下的草甸子”,指山间一片长满草的低湿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当地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本地农产品供给不足,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
年,时任禅城区副区长的陈奕来到普格,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在完成前期调研后,他意识到,产业是普格的最大短板。受制于普格的自然环境,很难大规模复制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发展方法,但广东发展工业园区的理念可以为当地农业提供借鉴。最终,他选择特尔果乡5个村为试点,以点带面建设农业园区。
园区建设需要连片土地。在禅城工作组推动下,特尔果乡党委书记宋文顺与同事开始走家串户,动员乡民将土地流转出来。得益于首期流转的余亩连片土地,当地在年开始建设“稻鱼共生体验园”。稻鱼共生模式与珠三角桑基鱼塘生态循环农业类似,但后者并不适应平均海拔米的高山地区。为此,陈奕带着同事去考察学习,最后在贵州找到了合适的路子——引入稻鱼共生系统。
在稻鱼共生园创办的过程中,彭彰的创业团队来了。一年前,45岁的彭彰从西昌一家大型农业企业辞职,来到距西昌市区30多公里的特尔果乡特尔果村,开启人生首次创业。
刚开始,彭彰和合伙人计划开办一家肉牛养殖加工厂。去年10月,他们在特尔果村走访“稻鱼共生体验园”后,很快就决定入园发展。彭彰说,这个园区有着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几个合伙人一致同意调整投资方向。
在特尔果村,彭彰团队创办了绿臻农业生态科技(普格)有限公司(下称“绿臻农业”),在园区种植有机红米,并在田里养鱼和虾。目前,特尔果村“稻鱼共生体验园”已发展成为普格县最大的冷水鱼生态养殖基地、红米有机种植基地。
村集体和村民也逐步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前者与企业签订协议,联合经营园区项目并获得收益分成;后者通过流转土地、入园务工,获取相应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劳动报酬,同时学习新的种养技术。
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村企共建,一个全新的产业共同体在特尔果村逐步成形,并快速向周边村落复制推广。
距离特尔果村不远处,特尔果乡党委、政府在洛脚俄补村流转整合连片亩山地,引入企业与村合作社联合经营,栽种中华黄桃等经济果树,养殖中华蜂、高山黑乌鸡、黑山羊和高山黑猪等。同时,古木洛村、拿马俄久村也分别利用连片流转土地发展高山菜籽油、中草药种植和山羊养殖、菌类种植等项目。
宋文顺预计,今年特尔果乡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产值有望超万元,集体经济收入有望实现19万元,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工资收入预计达95万元。
山海共生
秋分已过,特尔果村多亩红米稻田染成金黄色,田里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游弋,其中的草鱼足有四五斤重,上市在即。
每当有访客参观园区,特尔果村党支书、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理事长阿则子达总会这样介绍稻鱼共生模式:鱼游到水稻下吃虫子,鱼的排泄物沉到水田下,水稻获得了肥料,由此带来更环保的生产方式以及更大的经济效益。
阿则子达算过账,从前村民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其余时间只能丢荒土地,平均一亩水田能产多斤稻谷,除去各种成本,一亩大约只有多元利润。
“稻鱼共生体验园”的出现,为特尔果村创造出更大的产业价值,也为山海协作、粤川共生创造了新空间。
引入稻鱼共生模式后,一亩地的红米稻谷产量接近斤,除去成本能有约元利润,冷水鱼、对虾养殖每亩还有利润0—1元不等,效益提升明显。
目前,绿臻农业在水田养殖了14个品种的冷水鱼,其中的鲈鱼、台湾红鲷是在今年初首次从广东引进来。今年,绿臻农业开始在园区发展特色水果种植项目,其中有7亩温室大棚专门用于种植从广东引进的百香果,这种广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果首次在普格扎下了根。
彭彰说,公司引进鲈鱼、台湾红鲷是看中广东的鱼苗种质以及本地的市场需求;而百香果的引进,则得益于佛山干部的推介,没想到试种效果超预期,明年计划扩大种植面积。
不仅是广东的鱼和水果来了,更多来自广东的支教、支医、支农人员也来到普格,深度融入当地。
今年8月30日,佛山协同国际学校高中语文教师张慧娟来到普格中学任教。一周11节课外加两堂早读课,让她体会到比在佛山更繁忙的工作节奏。但她说,能教会普格的孩子一些知识和道理,虽然累但快乐着。
今年6月,普格县医院医院医院发去挽留信,希望该院支援普格医生陈佳声再留一年。陈佳声最终选择留下。他希望用两年的时间,医院创建一个中医特色专科,让更多的患者病有所医。
今年7月29日,25岁的杨宇飞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后,以佛山博士创新梦工场职工的身份来到普格县农业农村局。两个多月以来,他几乎跑遍普格3个镇31个乡,跟进一批优质种养项目,并为贫困户发种子、发肥料。
他说,他要再勤快一点,跑更多村,为普格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文明共融
在特尔果村,今年47岁的贫困户黑么次牛适应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方式。此前,她和丈夫一致同意将家里4.6亩水稻田流转出去,现在每年有4元租金收入。去年以来,她还在农业园打起长工,每月收入稳定在近元。
佛凉协作不仅带来了产业的勃兴,还带来了现代文明与规则。当地人民开始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现代文明。
在古木洛村,今年45岁的阿土阿牛、她的丈夫吉木尔哈以及4个小孩和其他村民一样,住进了现代新村。
3年前,阿土阿牛一家仍住在村尾一间土坯房里,人畜混住。年,广东(佛山)对口凉山扶贫协作工作组进驻凉山后,多方筹资.6万元,用于古木洛村集中点安全住房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让阿土阿牛有了对新家的新盼头。
年底,古木洛村住房建设工程全部完成,村民于年6月完成搬迁。该集中点内修建了70套钢结构主体房和配套功能用房,解决了49户贫困建卡户、16户随迁户和5户孤寡老人的安全住房问题,同时配套建设水、电、路、景观设施及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
阿土阿牛一家搬进新房,免费领取了衣柜、电视、太阳能热水器、电磁炉、电饭煲等生活物品,她说,一下子来到了一片新天地里。本来阿土阿牛打算利用旧房子继续养牛和养猪,没想到工作组又帮助村里在年底建成集体畜圈和沼气池等配套,解决了村民圈养猪牛的后顾之忧。
村民们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在普格县夹铁乡莫尔非铁村,村民吉恩子且在去年住进了佛山援建的新房子,现在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她都会把被铺叠放得整整齐齐,把房子、院子打扫得一尘不染。她说,定时洗脸、刷牙、洗脚、洗衣服、洗被子已成为一家人的习惯。
“不仅是个人卫生,大家的公共卫生意识同样在提高。”莫尔非铁村党支部书记阿达俄来说,现在房前屋后,村路每日一扫是莫尔非铁村常态工作。村民们负责打扫自己的院坝,还要打扫门口的村路;村党员干部们负责村路、村活动室等处卫生,带动整个村村民们讲好卫生,养成好习惯。
今年以来,莫尔非铁村还开始通过制度建设,引导村风、民风改变。年9月,莫尔非铁村开始采取自荐、互荐、推荐的方式,开展“四好家庭”评选活动;今年6月,莫尔非铁村萨啦新风超市首次运营,村民可通过周末大扫除卫生评比、参加义务劳动和集体活动等获得分值不等的积分券,再使用积分券购买物品,也可直接花钱购物。
在贫困户郑子道的新家里,一面写着“夹铁乡周五大扫除及一周一换洗创建活动最好家庭”的流动红旗挂在客厅显眼位置,整个客厅还贴满了他精心挑选的墙纸。去年,他还入围了全州“洁美家庭”评选,获得一台洗衣机作为奖励。他说,现在全村人都以获得流动红旗为荣,讲究卫生、热心公益正成为村里的新风气。
这种新风气还扩展至营商环境等宏观领域。去年2月,投资人詹德华从北京来到四川,率先落户“稻鱼共生体验园”,投资万元发展特色蔬菜大棚种植项目。他说,项目从商谈到落地不到半个月,特尔果乡政府仅用一周就流转出50亩地,用于该项目50个温室大棚建设,如此效率堪比沿海地区。
■对话
禅城区委常委,普格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奕:
用工业园模式发展农业园
年5月,时任佛山市禅城区副区长的陈奕来到普格县挂任县委常委、副县长,成为大凉山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名“指战员”。来到普格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下乡调研,用近一个月的时间,跑遍普格县的34个乡镇,深入了解到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普格最大的县情。从产业入手,借鉴佛山工业园理念,逐步探索产业帮扶的模式,很快,他的努力获得回报。普格县因地制宜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发展村集体经济方面赢得了各界的肯定。
南方日报:请介绍一下禅城区是如何开展对口帮扶普格县的工作的?
陈奕:禅城对口帮扶普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
一是解决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在安全住房的建设方面,佛山给予了很大力度的支持。首先对于建档立卡户来说,安全住房问题毫无疑问是要解决的。在此基础上,佛山也为很多临界贫困户援建了住房。因为普格是一个深度连片贫困地区,非贫困户和贫困户的界定标准,可能就是家里多了一头猪、多了几只羊的区别。这方面的情况,我们都有精准了解掌握,对临界贫困户伸出援手。
二是产业帮扶。这绝对是凉山和普格的短板。众所周知,当地人长期只种植玉米、土豆、燕麦等低值作物,生产方式以家庭式小农经济为主,农产品供给甚至满足不了当地人解决温饱的要求。于是我开始思考,我们要为普格带来什么才能改变这种落后的经济发展面貌?我认为是一种产业的模式,不需要追求大而全,而是更强调可复制推广。
三是劳务协作。在凉山,这是一件开展起来比较困难的工作。因为这里的老百姓都不大愿意出去,也不太了解外面的世界。每位建档立卡户跨越0多公里来到佛山务工,都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天气不适应、饮食不习惯、工作生活跟不上节奏等。我们工作组花了很多时间、精力,想了很多办法,克服很多困难,也感谢禅城区委、区政府和众多禅城区企业在后方给予大力支持,让禅城与普格的劳务协作得以顺利推进。
南方日报:你是如何助力普格补强产业短板的?
陈奕:我们把广东、佛山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用于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用好禅城区、中广核集团、省卫生健康系统、泸州龙马潭区和县直相关部门等多方帮扶力量,以特尔果乡5个村为试点,重点在沟坝和二半山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在高山地区推广特色种养,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首先,政府在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过程中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打破政府“包办”模式,突出引领作用,政府通过征用或流转或租赁的形式打造连片区域,将有限的产业引导资金集中用于产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水、电、路等基本需求。目前,已协调流转土地亩,在特尔果乡建设农业产业园,整合佛山援建、龙马潭区帮扶和县级涉农资金等万元用于修建基础设施。
其次,企业在建设农业产业园区过程中起主体作用。发挥企业市场嗅觉灵敏、灵活性强等优势,给予企业充分的经营管理权,由其全权决定种养殖种类、规模和管理模式。预计今年特尔果乡5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产值超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万元,农户实现土地流转、务工工资收入95万元。
最后,村民起到参与作用。鼓励村民在建设产业园区过程中提供土地、劳动力,获取相应的土地流转收入和劳动报酬,同时通过在园区生产建设中学习先进技术、管理知识,提高技能,为致富奔康奠定坚实基础。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充分发挥村里致富带头人的作用,以村集体经济投入帮助这些种养大户做大做强,带动更多贫困户融入新的产业生态。
在业态培育方面,我们借鉴了珠三角循环经济的理念,比如引入稻鱼共生系统在特尔果村发展“稻鱼共生体验园”,在洛脚俄补村“桃花谷”发展“林下经济”,将各类农业资源有效整合,高效利用起来。
南方日报:你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如何克服?
陈奕:这要分阶段看,刚到凉山的时候,人生地不熟,我想最大的困难还是语言、饮食和卫生环境方面的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困难都慢慢克服过来了。比如饮食,我现在也可以吃点辣的了;语言方面,四川话我现在也是可以讲两句的。
接下来是工作方面的磨合。与广东相比,这边的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效率确实有一定的差距,这需要两地干部慢慢去沟通磨合。几年下来,我和当地的干部群众已经相互适应了,一些工作方式方法和工作作风都得到认同,比如开会不能迟到、手机不能响铃,大家的纪律性更好了,工作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南方日报:帮扶凉山的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
陈奕:首先是工作方式方法的改变。我在禅城区工作期间更多要考虑招商引资、征地拆迁、地铁建设、城市管理、基层社会治理等课题。来到普格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3816.html